40 亿美元估值 + 60% 控股权!博裕资本拉腾讯、GIC 入局星巴克中国,本土资本破局本土竞争

新用户-6586

19

2025-11-21

据彭博社援引知情人士消息,私募巨头博裕资本正与腾讯、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GIC)及其他潜在伙伴密集洽谈,计划引入后者作为有限合伙人参与星巴克中国业务的股权交易。这一动作背后,是博裕资本已敲定的核心交易框架 —— 拟收购星巴克中国高达 60% 的股份,该部分业务估值约 40 亿美元。在本土咖啡品牌强势崛起、外资零售加速本土化的背景下,博裕资本联合腾讯与 GIC 的 “铁三角” 组合,被业内解读为星巴克中国应对竞争、加速扩张的关键战略布局,这场涉及多方资本的交易若最终落地,将重塑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格局。

星巴克中国的此次股权重构,本质上是外资品牌在本土竞争压力下的必然选择。自 1999 年进入中国市场以来,星巴克凭借 “第三空间” 的定位深耕二十余年,截至目前已开设约 8000 家门店,一度占据高端咖啡市场的绝对主导地位。但近年来,以瑞幸为代表的本土品牌通过高性价比、密集开店及数字化运营实现弯道超车,截至 2025 年三季度,瑞幸门店数量已突破 1.6 万家,其中下沉市场门店占比超 45%,直接冲击星巴克的市场份额。与此同时,Manner、Seesaw 等本土精品咖啡品牌也在细分赛道持续发力,倒逼星巴克不得不调整扩张逻辑。这一趋势并非个例,就在不久前,餐饮巨头 Restaurant Brands International Inc. 已将汉堡王中国业务的控股权出售给资产管理公司 CPE,外资品牌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实现战略转型,正成为行业普遍选择。对于星巴克而言,博裕资本的入局不仅能带来资金支持,更能借助其本土资源加速向中小城市渗透,助力 20000 家门店的长期目标落地。


博裕资本选择腾讯与 GIC 作为合作伙伴,是精准匹配战略需求的 “强强联合”。三者的核心优势形成互补,为星巴克中国构建起 “资本 + 资源 + 运营” 的三重壁垒。作为深耕中国消费领域的私募巨头,博裕资本在餐饮、零售行业拥有丰富的投资与整合经验,其主导的多个消费品牌本土化案例已验证其落地能力,此次主导收购后,将重点推动星巴克在中小城市及高流量场景的布局。腾讯的价值则体现在数字化赋能上,其微信生态的 13 亿月活用户、小程序流量入口及数字化会员体系,能帮助星巴克打通线上线下链路 —— 目前星巴克微信小程序会员已超 1 亿,但数字化运营效率仍有提升空间,腾讯可通过精准营销、私域运营等方式提升用户复购率,参考其此前为连锁餐饮品牌打造的数字化解决方案,有望将星巴克的线上订单占比从当前的 35% 提升至 50% 以上。GIC 作为全球顶尖主权基金,不仅能提供稳定的资金支持,其在全球零售行业的投资经验,还能为星巴克中国引入国际先进的运营理念,助力其在保持品牌调性的同时实现效率优化。


交易细节层面,博裕资本正围绕资金与落地节奏推进筹备工作。为支撑此次 40 亿美元估值的股权交易,博裕资本已与多家银行启动磋商,计划筹集约 14 亿美元的贷款,剩余资金将由其自身及引入的有限合伙人共同出资。从时间线来看,双方的合资协议预计将在 2026 年第二季度最终敲定,在此之前,博裕资本将与腾讯、GIC 就股权比例、董事会席位及战略分工等核心条款完成谈判。在具体扩张规划上,博裕资本已明确两大方向:一是下沉市场突破,计划未来三年在三四线城市新增门店 5000 家,依托腾讯的本地化用户数据优化选址;二是高流量场景深耕,在机场、地铁站、旅游景点等核心点位加密布局,提升品牌曝光与即时消费转化。知情人士透露,目前星巴克已在长三角部分三四线城市启动试点,单店坪效较一线城市平均水平低 15%,但投资回报率反而高出 8%,印证了下沉市场的潜力。


尽管交易前景被普遍看好,但星巴克中国仍面临多重挑战。从内部整合来看,博裕资本、腾讯、GIC 及星巴克总部的四方协同将是关键,如何在保持星巴克品牌调性的同时融入本土运营逻辑,避免出现战略分歧,将直接影响转型效果。从外部竞争来看,瑞幸等本土品牌已在下沉市场建立先发优势,星巴克若想实现差异化竞争,需在产品本土化上进一步发力 —— 此前推出的茶咖系列虽取得一定成效,但相较于本土品牌的高频上新仍显不足。此外,股权交易的不确定性也不容忽视,目前各方尚未签署最终协议,市场环境变化、监管审批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交易进程。

这场涉及 40 亿美元的股权交易,不仅是星巴克中国的战略转折点,更折射出中国消费市场的深层变革:外资品牌的 “单打独斗” 时代已落幕,“本土资本 + 本土资源 + 外资品牌” 的合作模式成为新趋势。若博裕资本、腾讯与 GIC 的 “铁三角” 组合成功落地,星巴克中国有望借助资本力量加速扩张,依托数字化能力提升运营效率,在与本土品牌的竞争中重获主动权。对于中国咖啡市场而言,这种高水平的竞争将推动行业从 “规模扩张” 向 “品质升级” 转型,最终受益的将是广大消费者。而此次交易的最终走向,以及星巴克中国能否借此实现 “二次增长”,仍值得行业持续关注。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