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922
51
2025-11-19
曾以单杯 49 元、人均消费 40 元以上坐稳 “酸奶界爱马仕” 宝座的网红品牌 Blueglass,近期突然掀起降价风暴,成为现制饮品行业的热议焦点。第三方外卖平台数据显示,其多款核心产品价格大幅跳水,“小蛮腰果冻橙冰乳味 + 膳食纤维燕麦脆” 低至 4.3 折,售价仅 22.9 元;“小蛮腰西梅桃子味 + 膳食纤维燕麦”“小蛮腰油柑西梅苹果味 + 黑松露饼干” 两款产品打 4.5 折,售价 23.9 元;更有爆款单品直接探底至 19.9 元,较线下 49 元原价降幅高达 60%,其余产品也多在标价 49 元基础上给出 1 元让利,形成 “高价标底 + 实际让利” 的定价策略。这场力度空前的降价,不仅打破了 Blueglass 长期坚守的高端定价体系,更折射出高端现制酸奶赛道的竞争困境与消费趋势变迁。

作为 2012 年创立的高端现制酸奶品牌,Blueglass 的发展轨迹曾是新消费品牌的标杆。从最初的 “阿秋拉尕” 品牌升级而来,它凭借 “10 小时冷萃滴滤”“添加法国进口胶原蛋白肽”“5000 亿活性益生菌” 等核心卖点,以及白 + 原木 + 蓝的美学门店设计,快速切入中高端市场,门店一度扩张至 159 家,覆盖北京、上海、广州等 8 省 13 市。品牌独创的 “元素周期表风” 杯体标注,详细列出维生素 B1、B2、B6 等各类营养成分数值,配合 “健康功能 + 社交属性” 的营销逻辑,成功俘获追求精致生活的中产与 Z 世代消费者,2021 年更是跻身新消费品牌未来独角兽 TOP100。但高光背后隐患渐显,2024 年以来,品牌争议不断,先是号称 “便秘药方” 的含 5000 亿益生菌酸奶因消费者反馈腹泻引发热议,后因配奶新品广告涉嫌低俗营销被市场监管部门调查,再加上上海市消保委检测发现部分产品含糖量比可口可乐还高 3 克,“轻负担” 人设遭遇信任危机,客流量与复购率持续下滑。
Blueglass 的降价决策,本质上是内外压力夹击下的必然选择。外部来看,高端现制酸奶市场竞争已进入白热化阶段,伊利、蒙牛、光明等传统乳企凭借全产业链优势加速布局,光明 “如实” 以 “仅生牛乳 + 发酵菌” 的纯净配方占据高端低温酸奶细分市场 12.8% 的市占率,君乐宝、简爱等品牌则以高性价比分流大众消费群体。同时,茉酸奶等同类网红品牌此前已率先降价,倒逼 Blueglass 放下价格身段。消费端的理性回归更是关键因素,欧睿国际数据显示,虽然高端酸奶在整体酸奶市场的销售额占比已达 46%,但消费者对 “高价网红产品” 的支付意愿持续下降,67% 的消费者更愿意为明确的健康功效付费,而非单纯的品牌溢价或颜值包装。内部而言,Blueglass 全直营模式的成本压力日益凸显,商场核心地段 8 平米档口月租可达 6 万元,冷链物流每降低 1℃运费就升高 3%,再加上鲜奶、进口菌种、新鲜水果等原材料成本,一杯现制酸奶的综合成本接近售价的 70%,毛利空间被持续压缩。此前品牌尝试通过门店增设零售货架售卖益生菌软糖、酸奶面膜等副业增收,但副业营收占比不足 8%,难以缓解主营业务的盈利压力。
为了支撑降价策略,Blueglass 早已在供应链端默默蓄力。其在昆山新建华东冷链中心,通过 AI 技术预测销量,将库存周转从 7 天压缩至 3 天,直接降低 15% 的冷链成本,单杯产品成本节省 1.2 元。同时,品牌优化原材料采购体系,与优质奶源地建立长期合作,在保证 “自然熟水果”“无添加胶体” 等核心品质的前提下,进一步压缩原料成本。这种成本控制能力,让 19.9 元低价产品仍能保持一定利润空间,避免陷入 “赔本赚吆喝” 的困境。从渠道逻辑来看,此次降价主要集中在第三方外卖平台,既可以借助平台流量实现拉新,又能避免线下门店直接降价对老客户造成的心理冲击,形成 “线上引流 + 线下体验” 的互补格局。值得注意的是,降价产品均为搭配燕麦、饼干等配料的复合款,核心纯酸奶产品价格变动较小,这种差异化降价策略,既降低了引流门槛,又保留了品牌的高端核心产品线,体现了其在 “保品牌” 与 “促销量” 之间的平衡考量。
这场降价风暴也给高端现制酸奶赛道带来连锁反应。对于消费者而言,高价壁垒的打破意味着更多高性价比选择,尤其是注重健康又对价格敏感的群体,可能会因降价尝试 Blueglass 产品,带动行业整体价格带下移。对于竞争对手来说,Blueglass 的降价可能引发跟风效应,原本聚焦中高端市场的品牌可能被迫调整定价策略,而主打性价比的品牌则需要进一步强化成本优势或创新卖点。但 Blueglass 的降价之路并非毫无风险,长期依赖低价引流可能损害品牌高端形象,此前积累的忠实客户可能因 “品牌降级” 而流失;若成本控制不及预期,低价策略难以持续,可能陷入 “降价 - 亏损 - 提价 - 客流流失” 的恶性循环;此外,行业同质化竞争依然严重,仅靠价格优势难以形成长期壁垒,如何在降价的同时维持产品品质、强化健康功能认知,仍是其需要解决的核心问题。

从行业发展趋势来看,Blueglass 的降价是高端现制酸奶赛道从 “流量红利” 向 “价值竞争” 转型的缩影。随着冷链基础设施的完善(全国冷库容量已超 8000 万吨)、线上渠道占比的提升(2024 年酸奶线上销售占比达 18.6%),消费者对产品的判断力日益成熟,单纯依靠营销包装和颜值溢价的模式已难以为继。未来,行业竞争将更多聚焦于配方纯净度、营养功能精准化、供应链效率等核心维度。对于 Blueglass 而言,此次降价既是应对短期困境的权宜之计,也可能是品牌战略调整的开端 —— 通过价格下探扩大用户基数,再以稳定的产品品质和清晰的健康定位巩固市场份额。若能持续坚守 “无添加”“高品质原料” 的核心承诺,平衡价格与品牌价值,或许能在理性消费时代实现二次增长,为高端现制酸奶品牌的转型提供新的路径参考。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