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111
11
2025-10-15
一通来自央视网《中国标杆・领鲜世界》栏目的特别邀约,让主持人撒贝宁带着 “带薪成仙?是神仙的仙吗?” 的趣味疑问,踏上了探访每日鲜语的独特旅程。当他走进每日鲜语的天然牧场,清新的草香混着奶牛的 “哞哞” 声扑面而来,这场旨在解码 “神鲜奶” 品质根源的 “神鲜之旅” 正式拉开帷幕 —— 而这趟旅程的先导片,将于 10 月 14 日同步上线央视网,届时观众将跟随撒贝宁的视角,深入每日鲜语的全产业链,亲身见证一杯被消费者称为 “神鲜奶” 的高品质鲜奶,究竟如何从牧场走向餐桌,更能解锁每日鲜语 “全链全维七大标杆” 体系的核心秘密。
所谓 “全链全维七大标杆”,是每日鲜语多年来坚守的品质底线,也是其能成为 “中国鲜奶标杆” 的核心底气。“全链” 意味着从牧草种植、奶牛养殖,到源奶运输、生产加工的全产业链布局,每一个环节都牢牢把控在自己手中,避免中间环节的品质损耗;“全维” 则覆盖牧场、奶源、速度、技术、营养、口味、责任(ESG)七大维度,每一个维度都以超越行业的标准来践行 “让消费者喝好奶” 的承诺。撒贝宁此次的探访,并非走马观花,而是要带着观众实地验证:这些听起来 “高标准” 的规则,究竟如何从纸面上的文字,变成实实在在的品质保障 —— 从搞定 “挑食牛牛” 的牧场管理,到挑战 30 分钟极限的冷链运输,再到堪比 “鲜奶高考” 的欧盟标准检测,每一个环节都藏着每日鲜语的 “鲜” 之密码。
走进每日鲜语的 GAP 一级认证牧场,撒贝宁最先被 “比人还挑食” 的奶牛逗笑 —— 这里的奶牛只吃经过精准配比的 “营养餐”,苜蓿草要选蛋白质含量超 20% 的进口品种,青贮玉米得是糖分达 30% 以上的优质品,连饮用水都要经过三重过滤。国家奶牛产业技术体系首席科学家李胜利教授在旁解释:“奶牛的饮食直接影响奶源品质,我们把‘挑食’变成精准营养管理,每头牛每天的饲料成本就超 80 元,相当于给奶牛开了‘私牛定制餐厅’。” 不仅如此,牧场还配备了智能项圈,实时监测奶牛的健康状况、活动量甚至情绪,一旦发现异常立刻调整饲养方案;牛舍里的恒温系统、自动清洁设备,更是让奶牛享受到 “神仙级待遇”—— 而这样的用心,只为让每一滴原奶都达到 “高乳蛋白、高活性营养” 的标准,为后续的 “神鲜奶” 打下基础。
最让撒贝宁惊叹的,是每日鲜语 “30 分钟从牧场到工厂” 的极限冷链。为了锁住鲜奶的 “原生鲜度”,每日鲜语把工厂建在牧场周边,原奶挤出后,会立刻通过密闭管道输送到制冷设备,5 分钟内降温至 2-6℃,再用恒温奶罐车运输,全程不超过 30 分钟。“真的需要这么刺激吗?” 撒贝宁跟着工作人员体验冷链流程时忍不住调侃,但看到温度监控屏上始终稳定的数字,又由衷感慨:“这哪是运输,简直是给鲜奶‘抢时间’!” 而更严苛的考验还在后面 —— 在实验室里,每日鲜语要接受对标欧盟的 “鲜奶高考”,检测项目包括菌落总数、体细胞数等关键指标,欧盟标准要求菌落总数≤10 万个 / 毫升,每日鲜语的原奶却能稳定在≤5 万个 / 毫升;体细胞数欧盟标准≤40 万个 / 毫升,这里的原奶更是低至≤20 万个 / 毫升。撒贝宁在旁紧张地踱步搓手,堪比等待高考放榜,当看到检测报告上的 “全优” 结果时,他笑着说:“这‘神鲜奶’,果然是考出来的!”
“鲜奶也能是‘活’的?” 带着这个疑问,撒贝宁走进了每日鲜语的生产车间。在这里,他了解到每日鲜语独创的 “DT 脱氧锁鲜技术”—— 通过精准控制杀菌温度和时间,在杀灭有害菌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鲜奶中的 α- 乳白蛋白、β- 乳球蛋白、免疫球蛋白等 6 大活性营养。工作人员现场展示检测数据:每 100 毫升每日鲜语鲜奶中,α- 乳白蛋白含量≥1.8 克,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免疫球蛋白含量更是稳定在≥30 毫克 / 100 毫升,这些活性营养能为人体提供更多营养支持。“原来‘活鲜奶’不是噱头,是真的有技术在支撑!” 撒贝宁拿起一杯刚生产好的鲜奶品尝,忍不住称赞:“口感醇厚还带着自然奶香,这就是新鲜的味道!”
这场 “神鲜之旅”,不仅是一次品牌探访,更是对中国鲜奶品质的深度解码。每日鲜语之所以能成为央视镜头下的 “中国标杆”,不仅因为它守住了 “全链全维” 的品质底线,更因为它始终怀揣 “让中国鲜奶标准走向世界、引领世界” 的目标 —— 从牧场的精细化管理,到冷链的极限把控,再到技术的持续创新,每一步都在为中国鲜奶产业树立新标杆。正如撒贝宁在探访尾声所说:“以前总觉得‘进口鲜奶’更好,现在才知道,我们中国自己的鲜奶,早就达到了世界顶尖水平!”10 月 14 日,不妨锁定央视网《神鲜之旅》先导片,跟着撒贝宁一起,解锁更多 “神鲜奶” 背后的故事,感受中国鲜奶的品质自信。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