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5967
13
2025-10-15
秋糖会的喧嚣尚未散去,宗馥莉与娃哈哈的 “品牌内战” 已彻底引爆行业。从宏盛高管被立案审查又火速解除,到宗馥莉一年内二度辞职,从 “娃小宗” 商标密集注册,到 “娃小智” 趁机碰瓷,一连串风波后,更重磅的 “猛料” 终于砸出 —— 多地娃哈哈经销商证实,已收到集团通知,要求不得代理宗馥莉主推的新品牌 “娃小宗”,否则将被取消经销资格,这场 “二选一” 的渠道博弈,让整个快消行业都嗅到了火药味。
这场风暴的核心,是宗馥莉与娃哈哈集团之间难以调和的商标与控制权之争。9 月 12 日,宗馥莉正式辞去娃哈哈法定代表人、董事长等核心职务,相关程序已通过股东会与董事会审议。不同于去年 “以退为进” 的首次辞职,此次离任直指核心矛盾:娃哈哈股权呈现国资持股 46%、宗馥莉个人持股 29.4%、职工持股会持股 24.6% 的三方制衡格局,“娃哈哈” 商标使用需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而历史遗留问题导致合规风险持续暴露。几乎同步,宗馥莉掌控的宏胜系七家企业联合发布通知,宣布 2026 销售年度起启用新品牌 “娃小宗”,彻底与原有体系切割,为自己开辟 “独立战场”。
宗馥莉的决绝背后,是早已铺好的产业布局。数据显示,娃哈哈市面 8 类主流产品中,仅天然矿泉水与集团存在 34.79% 的股权关联,其余 33 家生产主体均由宏胜系掌控。过去一年,宗馥莉通过关停非宏胜系工厂、将代工订单转移至自有智能工厂等动作,已完成供应链的 “大换血”。今年 2 月至 5 月,宏胜饮料密集注册数十个 “娃小宗” 商标,覆盖餐饮、服装、教育等多个领域,社交媒体账号同步上线,首款产品凝香乌龙瞄准 4 元价位的无糖茶赛道,与娃哈哈既有产品形成差异化竞争。更野心勃勃的是,她为 “娃小宗” 定下年销 300 亿元的目标,这一数字相当于娃哈哈当前营收规模的近八成。
但娃哈哈的反击来得又快又狠,直接瞄准 “娃小宗” 的命门 —— 渠道。杭州资深经销商赵先生透露,自己代理娃哈哈纯净水 16 年,近期收到明确通知:“只要碰‘娃小宗’,立马取消资格。” 这一要求并非个例,安徽、湖北等地经销商均证实了 “二选一” 的强制要求。尽管 “娃小宗” 尚未全面铺货,经销商暂时无需立刻站队,但这场 “封杀令” 已清晰传递出娃哈哈的态度:绝不纵容 “亲女儿” 变成 “竞争对手”。行业分析指出,娃哈哈的底气在于其深耕数十年的成熟渠道,全国数百万个终端网点构成的销售网络,是 “娃小宗” 短期内难以撼动的壁垒。
渠道的天平正在摇摆,但经销商的选择却异常理性。食品板发起的调查显示,超 50% 的经销商明确表示 “不会代理‘娃小宗’”,23% 选择 “观望”,仅 26% 愿意跟随。这种态度背后是现实的利益考量:娃哈哈虽毛利偏低,但纯净水、营养快线等核心产品销量稳定,能保障基本盘;而 “娃小宗” 的前景充满不确定性,其首款产品凝香乌龙 2024 年仅售出 8.1 万元,在农夫山泉、元气森林等巨头盘踞的无糖茶赛道几乎毫无声量。更棘手的是,2025 年第三季度已有区域出现两者互相压价的恶性竞争,娃哈哈销量同比下滑 20%,让经销商愈发谨慎。不少人直言:“不是看品牌姓‘宗’还是姓‘娃’,而是看哪个能赚钱。”
这场 “品牌内斗” 不禁让人想起当年王老吉与加多宝的渠道大战,业界担忧历史会再度重演。宗馥莉手握供应链优势,却缺渠道;娃哈哈掌控渠道,却面临产品老化、销量下滑的困境。随着 2026 销售年度临近,“二选一” 的压力将真正落到经销商头上。对于宗馥莉而言,300 亿的目标若想实现,必须打破渠道封锁;对于娃哈哈来说,如何在保住渠道的同时提振产品力,同样迫在眉睫。这场围绕 “娃” 姓品牌的博弈,不仅关乎一个企业的未来,更将改写中国快消行业的渠道竞争规则,而最终的答案,或许就藏在经销商的进货单里。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