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酒的区域发展前景如何?政策、名片效应与产业带动是关键 观点
新用户-2616
0
2025-09-28
计划经济时期,办酒厂是地方政府眼中的 “大事”—— 办得好不仅能让地方日子过得滋润,更是彰显政绩的核心抓手,全国一时间冒出近四万家白酒生产企业。改革开放的浪潮袭来,地方政府有了更多产业选择,纷纷将目光投向更具发展前景的领域,白酒行业一度被 “搁置”,最明显的就是广东、福建、江浙等经济先发地区,呈现出 “经济越发达,酒厂越难辉煌” 的特点;可贵州、四川、安徽等区域,经济与酒水行业却呈现出同步兴旺的态势,酒水经济对当地的拉动作用显而易见,甚至出现了 “五粮液撑起宜宾、泸州老窖撑起泸州市” 的案例。那么,酒水对区域经济的影响究竟有多大?地方政府又会对本地酒水企业的发展持何种态度?
在市场经济的浪潮里,那些能持续 “破浪前行” 的白酒企业,会成为地方政府重点扶持的对象。这类企业经得住市场洗礼与竞争考验,说明其产品真正获得了消费者的认可,市场推广手段也得到了经销商的拥护。像五粮液、茅台深受当地政府支持,洋河、枝江、稻花香等地方名酒对当地经济的拉动作用更是突出。政府秉持 “扶强不扶弱” 的逻辑,是要为企业经营环境创造条件,而非搞市场垄断。啤酒行业已逐渐向国内几家大企业 “集中化经营” 发展,白酒行业也在朝这个方向迈进,只是步伐稍缓,政府需要创造条件,让行业的整合与发展速度更快一些。保护弱势群体本是人文关怀,但对白酒行业而言,保护那些没有发展动力、缺乏进取心的小酒厂,实则是 “保护落后、助推倒退”。若地方政府对本地民生负责,就该让这些不值得保护的小酒厂 “自生自灭”,或并入大企业寻求真正的发展 —— 毕竟 “好死不如赖活” 的心态,对做企业而言并不明智。酒水的区域效应,归根到底是动态的发展平衡问题:能持续发展的企业,理应获得地方政府的扶持与帮助;而本身缺乏发展潜力、自身实力不过关的企业,也不必对地方政府抱有过多奢望,更不该指责政府 “不作为”。
我国有 “五金之乡”“鞋都”“服装城”,也有 “酒都”“酒乡”,这类称号的出现,与政府有意识的引导和扶持密不可分。当下白酒行业迎来 “名酒复苏” 浪潮,全国性名酒获得了发展机遇,也给地方名酒带来了更大的成长空间。要想在这轮名酒复苏潮中有所作为,构建起自身的 “产业帝国”,成为地方经济发展的 “引擎”,就需要政府 “该出手时就出手”。相对而言,湖北、江西、安徽的白酒企业,更能体现出当地政府的作用 —— 当其他行业的影响力难以与酒水行业抗衡时,政府的决策在很大程度上能左右酒水行业的未来发展。过去是 “地方经济落后才不得已办酒厂”,如今是 “酒厂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所以政府的进一步扶持是合理的,但这种扶持绝非 “纯粹保护”,否则会适得其反,陷入 “越保护越落后” 的怪圈。海尔是青岛的名片,五粮液是宜宾的名片,茅台甚至成了 “中国名片”,那酒水对区域市场的影响程度该如何评判?地方酒厂成为对外推广的 “名片”,在诸多区域已有所体现:洋河、泸州老窖、枝江等品牌,或多或少都融入了当地城市的文化与发展脉络,成为当地对外推广时 “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外地居民或游客而言,或许一开始不知道 “开口笑” 产自湖南邵阳,但提及邵阳,就必然要讲 “开口笑是当地的代表性品牌”;那些能融入地方文化、成为地方民俗一部分的品牌,注定会成为 “抹不掉的记忆”,即便遭遇暂时的挫折,也终有东山再起之日。
地方酒企的发展,得先 “夯实地方市场”。白酒是华夏五千年文明的结晶,中国又是 “礼仪之邦”,交际场合不喝酒的场景难以想象,这注定了白酒在中国的每个角落都有市场、有潜在消费者。地方白酒在本地能整合的资源更多,运作起来更 “得心应手”,自我掌控力也更强;不像跑到外地市场,经销商的 “强势与否” 会直接决定酒水产品在当地能走多远 —— 毕竟 “人生地不熟,品牌又没知名度”,谁会轻易听你的?所以,“做强当地市场” 是向外拓展的基本前提,只有把当地市场做扎实了,向外拓展时才有 “底气”;要是抱着 “坐井观天” 的心态,盲目开拓全国市场,觉得自己到哪都能 “天下第一”,那就太可笑了。在 “做强区域市场” 这件事上,政府的作用尤为关键。这里的 “关键作用”,不是让政府 “减免税收”,也不是搞 “地方垄断”、清理外来酒水品牌,而是要让政府在 “当地招待用酒” 方面率先垂范,倡导 “饮用地方酒水品牌为荣” 的风气。要是做到这一点,还被外来品牌攻破阵地,那只能被市场淘汰。一个酒厂的 “兴旺发达”,若不能带动当地经济发展、推动关联产业共同进步,就谈不上 “成功”,更别说 “为地方经济做了大贡献”。因为单纯从 “就业”“税收” 两个维度判断企业成功与否的话,政府需要重点扶持的企业就太多了,也就谈不上 “重点” 了。纳税和增加就业,是企业本来就该履行的责任,地方上的每个企业都能做到;但 “带动关联企业共同发展”,却不是每个企业都能实现的。酒厂要想成为地方经济的 “龙头”,为地方经济做出重大贡献,就得在这方面多花心思,比如围绕 “包装产业、玻瓶产业、物流业、仓储业、餐饮业、旅游业” 等领域发力,只有当这些关联产业的发展能明显感受到 “酒厂龙头” 的带动时,酒厂才算真正意义上的 “龙头企业”,也才值得政府重点扶持。这也是当前地方名酒下一步发展的方向与应达到的战略高度,而对地方政府来说,“发展才是硬道理”。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409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9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229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8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1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9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4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