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终端操盘难点多,如何破局掌控终端? 观点
新用户-2616
0
2025-09-28
在白酒行业,“终端” 是个充满矛盾的存在 —— 既让从业者又爱又恨,恨它争夺起来步步维艰,爱它是撬动销量的关键支点。从现状看,没人能真正垄断终端,哪怕国美、沃尔玛这类超级终端也做不到;但也没人敢轻视终端,宝洁、可口可乐、海尔等国际品牌,对终端都保持着足够敬畏。
若以现有标准定义终端,优质终端资源其实相当稀缺。比如一个 50 万人口的中等地级市,就算有 100 家批零渠道、10 个大型超市、100 家酒店,再搭配 2 个专业快消品批发城、1 个家电批发城、1 个建材批发城,终端配置已算齐全。可按 “二八定律”,真正能持续带来好生意的终端,也就 20 家批零渠道、2 个大型超市、20 家酒店。而涌入这座城市竞争的同一行业、同品类下的品牌与产品,少说也有二三十个。市场容量没增长的情况下,那些非畅销的产品或品牌,想在有限的优质终端里争得话语权、拿到销量,付出的代价可想而知。有人会问,终端资源稀缺,为啥不增加终端数量来缓解?可大量终端出现时,终端间的竞争会变得残酷,一个卖不动货的终端,谁会关注它?优质终端资源的稀缺,才是终端难以掌控的核心症结 —— 像家乐福、国美、三联这类大中等超级终端之所以 “底气足”,正是因为它们属于全国性或地方优质终端资源,目前仍处于稀缺状态,打破了原本的供需平衡。不过,随着更多跨国终端进驻中国,国内地方强势终端也在壮大,未来几年优质终端资源会大幅增加,届时供需天平的砝码或许会向供货方倾斜,被打破的平衡有望扭转。
掌控终端,核心要掌控 “掌控终端的人”。不管是超级卖场还是大型酒楼,这类终端都有专人负责经营管理。要是能和这些终端的直接管理者处好关系,多站在他们角度思考问题、帮他们解决难题,甚至成为他们的参谋或智囊团成员,掌控终端自然水到渠成。要是以对立姿态沟通、纯粹为了工作而工作,对方肯定满心戒备,毕竟大家各为其主。品牌或企业与终端关系融洽,本质是和终端管理者沟通顺畅 —— 终端是 “死” 的,人是 “活” 的,通过与人的有效交流获取终端资源,是企业常用的聪明办法。有省级商超部经理总结出 “客情沟通无处不在” 的理念,十分经典:业务员自身的工作态度、作风、办事风格,是最基础的客情沟通,用优良作风和人格魅力征服合作伙伴,他们认同你,自然会认同你的工作;谈费用投入时,要让超市相关主管觉得,这是对双方销售的支持,也是对他工作的助力,是互利行为;帮助超市完成销售任务,是极有效的客情沟通,毕竟超市也有自身制度和任务;终端管理者工作也会有迷茫时,为他们出谋划策很有必要;沟通时常说 “都是打工仔,都是朋友”,能拉近彼此距离、引发共鸣;逢年过节像朋友一样问候;他们私人有困难或生病时,像朋友般真心帮助;面对他们的私人要求,别轻易答应,不然易被不珍惜;个人利益要和销售支持捆绑;幸运总青睐勤奋的人。记住,越难沟通的人,越要多拜访、跨越心理障碍去交流。
和终端打交道时,不少人陷入误区:觉得能和终端谈成零费用支持,就意味着掌控了终端、取得胜利。实则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宝洁、可口可乐等大品牌和卖场打交道,也会有合理的费用支持。没有费用支持的品牌,就算在超市货架占了位置,也不会被主推,甚至会被埋在货架底层,更糟的是,还可能被超市当成打击对手的工具,破坏好不容易构建的价格体系。和终端打交道的基本准则应是:用最小的费用实现最大效果。要是一个超市真的啥费用都不收,不想办法扩大利润,在当下竞争环境中很难支撑,你会愿意和这样没未来的终端合作吗?
要做到有的放矢,得建立区域终端资料库。要了解区域市场内终端的数量、质量,每个终端的月度销售额、促销与非促销期销售额对比、位置、客源情况,终端管理人员的信息,做过的促销手段、时间、方式,竞争品牌的数据分析,竞争品牌用过的促销手段及效果、对我方的影响等。区域终端资料越细致,和终端谈判沟通时越能掌握主动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和数据,让终端采购人员无法漫天要价,把不合理费用更多摊到竞品头上。资料库得由专业人员负责、电脑存档,为防泄密,非专业做终端的营销人员不能随意取资料,单个区域终端的谈判资料只能抽取与所需终端匹配的,而且资料要及时更新 —— 各大终端为杜绝腐败,采购人员交流频繁,更新慢了资料就会失效,谈判成功的概率会大幅降低。
最后得想明白 “终极目标:谁是谁的终端”。“做终端找死,不做终端等死” 道尽了终端运作的无奈,可还是有很多品牌硬着头皮挤入终端,大抵是看中终端销量及对其他渠道的带动作用。白酒行业的口子窖曾靠终端运作 “获利”,但近两年没听说用同一手法开发新区域市场,不是手法失效了,是遇到的阻力太大,市场启动速度变慢,企业财力支持也难以为继。同时,营销手法创新也分走了不少靠终端出货的市场份额,比如白酒行业针对核心权力消费阶层的 “后盘中盘” 手法,日化品的家庭直销模式,格力的股份制联销体模式,娃哈哈的产品群分销体模式,波导的自建终端网络模式等。其实,依据自身财力和实际情况制定的运营模式,就是最好的模式,没必要生搬硬套,成功经验和模式都要选择性借鉴,这样终端运作才能拨开迷雾。对厂家而言,直接面向消费者卖产品的 “销售平台”,都算自己的终端,能掌控好、协调好这些平台的关系,产品自然不愁卖。如今各个厂家都在向这些终端倾斜资源:卖家电的紧盯国美、苏宁等大终端,卖快消品的缠住家乐福、新一佳等卖场,卖白酒的瞄准地方生意火爆的大型酒楼。把这些终端宠得 “尾巴翘上天”,花在终端上的费用日渐攀升,结果终端肥了,企业本就微薄的利润却被损害。可这些所谓的终端也有自己的 “终端”,即天天光顾的消费者、单位采购等直接购买者。为讨好自己的 “终端”,这些厂家的超级终端也使出浑身解数,用一元电影、空调论斤卖、超级大特价、免费大赠送等方式,只不过它们聪明地用厂家的钱换取自己 “终端” 的欢心,我们给它们花钱,还得看它们脸色,想想都不舒服。那我们能不能直接跨越自己的终端,去讨好终端的 “终端”?这涉及两个问题:一是直接跨越的成本,没有销售平台作基础,终端的 “终端” 怎么找到并信任我们?构建这样的平台所需代价我们能否承受?二是品牌知名度问题,直接跨越终端,消费者会接受我们的产品吗?凭什么接受?解决好这两个问题,跨越才是良性且有意义的。以前 TCL 自建终端、海尔家电专卖是直接掌控终端的成功范例,宝洁、“两乐”、娃哈哈是品牌制胜终端的成功范例 —— 因为自建终端或品牌力强劲,它们在超级终端的话语权才没被剥夺,就像格力和国美 “翻脸” 时,即便格力在国美销售额不足其总销售额的 5%,任何 “威胁” 的话语或压迫手段也改变不了市场大局。弄清楚谁是谁的终端,才能明确未来的方向,当终端的 “终端”—— 消费者都被我们掌控时,掌控终端才是实实在在的。反思当下的终端操盘,很多品牌都在挤独木桥,很少有品牌能把目光放长远,或许这就是中国国际品牌稀缺的原因。借用营销大师路长全的话结尾:“没有一个对手强大到不能被挑战,也没有一个企业弱小到不能去竞争,哪怕你手里的牌再糟糕,都能在现实条件基础上找到解决方案。” 对待终端亦是如此,没有哪个终端强大到可以为所欲为,只要我们以平常心对待,在现实基础上找合适的方式应对,就能奏响胜利的凯歌。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409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9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229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8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1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9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4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