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酒行业为何要远离浮躁?理性深耕与原创创新才是破局关键 观点
新用户-2616
2
2025-09-26
不知是移动互联让资讯过于发达,还是白酒行业身处 “围城” 太久,近来白酒行业总透着一股浮躁气,暴戾感也颇盛。黄金十年里,白酒行业的 “张扬” 给大众留下了 “土豪” 的印象,到了如今的 “白银时代”,本应收敛些,让外界喧嚣,行业自己踏实过日子就好。可媒体的属性决定了它必须不断制造噱头吸引读者,于是,尽管行业里 90% 的企业都在艰难挣扎,我们每天看到的却都是媒体头条里 “5 亿到 25 亿的秘密”“百亿企业的市场真经”,仿佛行业里 90% 企业的困境和媒体毫无关系,白酒行业依旧一派欣欣向荣。只不过,上市公司作为行业里的优质资源,数据摆在那,外人看热闹,内行看门道,可外行都能看懂的热闹,消费者又该信谁呢?
我向来不是悲观派,却更不愿睁着眼睛说瞎话。行业集中度肯定会提高,但绝不是提高到只剩茅台、五粮液、泸州、洋河几家说了算的程度。真到了那一步,消费者能得到什么好处?行业从业者能得到什么好处?媒体又能得到什么好处?适度集中是为了净化市场,淘汰那些对消费者、对社会不负责任的企业,而不是形成新的垄断。市场一旦被垄断,吃亏的终究是我们自己,这种亏,我们见得还少吗?经历得还少吗?做市场需要耐心,一个健康的市场、一家健康发展的企业,更要放在 10 年、20 年的历史长河里去评价、考证、研究、提炼和学习。
就拿郎酒来说,“群狼战术” 用 5 年时间把郎酒年销售额从 3 亿元推到 100 多亿元,行业对这种战术倍加推崇,媒体报道也是铺天盖地、极尽恭维。可等到行业下行,郎酒疲态初显,那 100 亿元销售背后隐藏的巨大库存,又让媒体逮住进行新一轮 “轰炸”,只不过这次成了反面教材,之前的 “群狼战术”“招商战术” 都成了库存积压的反讽。好在郎酒命不该绝,2014 年崛起的歪脖子小郎酒再次赚足行业媒体的眼球,销售额也从几亿元暴增到五十几亿元。还有上市公司青青稞酒,2013 年被媒体捧上了天,成了行业逆市增长的标杆,可 2014 年才过一半,标杆的名声就落了地,持续增长不再。当然,这不是说销售额下降,青青稞酒就不行了,人家市场占有率摆在那,不是随便能抹杀的。
前段时间看江小白老陶写的《跨界就是为了创造另外一个界面》,很有感触,觉得这才是做企业的人应有的思考和动作,也算是企业家拒绝浮躁的一种回应。卖酒的平台搬到互联网上,或者用微信朋友圈卖出几吨白酒,这不叫拥有卖酒的互联网思维。思维得有系统支撑,有配套的东西跟进,有可持续性,不是玩个概念或一个点子就能一劳永逸的,要是那样,小米手机早就消失了。还是江小白老陶说得好:“江小白是酒类行业第一家跨界开设自有品牌酒吧的企业,属原创。估计以后又会有模仿者,别抄袭模仿山寨了还说是自己的,但是请爱惜自己的 FACE(脸面),白酒行业需要创新,但中国最缺的就是这个原创创意!” 都说创意无界,老陶吃过这方面的亏,所以感触更深。从行业现状看,老陶带领的江小白近几年规模不算大,既然定位小资就要忍受小资人群的窄众,但这不妨碍老陶的企业很好地活下来。小而美也是一种很好的生活方式,关键是自己看得清、不盲目。
如今的白酒市场,规模缩减了至少三分之一甚至二分之一。如果行业对这种状况视而不见,还一味要求增长、要求高利润,就是在自欺欺人!当然,任何情况下都有胜出者,每家企业都想做那家胜出者,此消彼长在任何行业都存在,但这不能代表整个行业的发展。白酒行业要走得长远,就得先摆脱浮躁,既要有长期主义的耐心,在市场净化中找准定位,又要在创新上追求原创与系统支撑,而不是被媒体噱头或短期战术牵着走。只有这样,才能在行业变化中真正立足,而非成为喧嚣过后的 “反面教材”。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395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95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22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8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1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5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3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