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经销商销售制度总失效?考核与激励的破局逻辑在这里 观点

新用户-2616

5

2025-09-25

销售达成从来不是业务员个体行为或能力的 “单打独斗”,而是与经销商的制度设计深度绑定 —— 核心就聚焦在 “考核” 与 “提成激励” 两大板块。但调研显示,大部分经销商的绩效考核与提成制度,都存在极突出的问题,直接影响着销售效率与团队活力。

先看普遍存在的三大痛点。第一是 “过程与结果考核失衡” 的尴尬:很多经销商将 “过程(如拜访次数)+ 结果” 作为基础考核逻辑,看似兼顾两端,实际执行效果却差强人意。以访单模式为例,经销商要求业务员每天拜访 25 - 30 家终端,按每天 7 小时有效工作时间计算,平均每家终端仅能分配 15 分钟左右。可跟踪多位业务员的销售过程发现,拜访一家终端时,在途、理货、下单等事务性流程就占去近 14 分钟,留给 “销售动作” 的时间只剩 1 分钟。这意味着,业务员根本没精力推销新品、争取最优陈列位或维护客情,只能机械补货,自然难以给经销商带来高毛利商品的增量。


第二是 “提成计算复杂” 的阻碍:大部分经销商采用 “基于 SKU 的水平提成法”,但不同 SKU 的提成比例千差万别。可业务员很难记住所有 SKU 的提成比例,这直接导致提成制度失去 “行为引导” 作用。而且,不同 SKU 在产品生命周期、品牌力、销售难度上差异极大 —— 动销好的 SKU 耗时短,新品或动销慢的 SKU 耗时长,但业务员在终端的销售时间本就只有 1 - 2 分钟,最终结果就是业务员只卖 “记得住、动销好、省事儿” 的商品,极少推广其他品类,限制了 SKU 的销售广度。


第三是 “行为与价值脱节” 的矛盾:业务员的拜访过程由 “在途、理货、销售” 构成,但不同业务员的在店行为天差地别 —— 有的只做盘点理货,完全无销售动作;有的会花精力在商品陈列和推销上。这种差异除业务员个体因素外,更与 “商品生命周期” 紧密相关。商品生命周期分为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衰退期,不同阶段业务员的动作本应不同:推广期和衰退期的商品,需要业务员积极推销以争取展销机会;成熟期商品因终端已认可价值,业务员只需做好陈列、补货。但现有制度未对这种 “行为价值差异” 做区分,导致考核与实际销售需求脱节。


再看提成激励方案的优化逻辑。企业设计销售提成制度,核心目的是 “转嫁风险” 与 “引导行为”。常见的提成方案有三种:水平提成、阶梯提成、滚动阶梯提成,各有优劣。水平提成法最为常见,公式为 “销售提成 = 提成比例 × 销售收入”,优势是设计简单、推行快,企业只需预估利润和成本关系就能设置比例,适合发展初期急需打开市场的企业;但缺点也很明显,引导作用弱,业务员干久了会 “审美疲劳”,且时间成本呈边际效应递减 —— 工作强度到一定程度后,业务员会觉得 “收入差不多,多干也影响不大”,动力自然下滑。


普通阶梯提成法是为弥补水平提成的不足,逻辑是 “考核周期内,提成比例随业绩量提升而提高”,一般会设 2 - 3 个阶梯,能有效激励业务员冲业绩,且高阶提成成本低(因高比例提成以超出部分业绩为基数)。但它的问题是 “行为强度持续性不足”,业务员会为拿高阶提成 “有计划地提交业绩”(业内称 “留单”),长期来看公司营收没增长,销售成本却大幅上升 —— 因为提成政策对销售行为的作用周期只有 1 个月,业绩提交后就清零,对后续行为几乎无影响。


滚动阶梯式提成法(或金银牌制提成法)则把提成作用周期拉长到 2 个月,让 “本月业绩决定次月提成阶梯”,目的是让业务员 “今天的成就成为明天的起点”。设计这种提成法有四个关键点:首先,重视 “从 0 到 1” 的过程,先把销售能效拉到最高,让业务员拿到高额回报,形成良性循环;其次,相邻牌级的提成跨度要逐渐拉大,确保高牌级销售能获得更高收入,同时标准以下的提成比例加速降低;再次,团队目标要清晰且可实现,政策推出前两个月的金牌、银牌指标不能太高,要让团队里前 5% - 10% 的销售稍加努力就能拿金牌,10% - 20% 能拿银牌;最后,要考虑行业波动周期和幅度,模拟检验提成比例是否合理,确保高牌级销售给公司贡献的价值高于低牌级。以调味品县级经销商为例,把水平提成改成金银牌制后,销售业绩的稳定性与增长性都有明显提升。


最后看考核制度的优化。KPI 考核与提成方案的差别在于,KPI 着力于 “行为约束”,约束力大小和关联的薪资比例有关;提成制度则偏向 “正向引导行为”。经销商设计考核制度时,常犯三个错误:一是 “考核维度过多”,恨不得把所有要素都塞进去,结果制度难执行、难传播,单项行为约束力也弱,因此执行层考核维度控制在三个以内为宜;二是 “考核没有层次”,底层业务员和主管用同样的考核维度,看似统一,却忽略了主管理解能力更强,对主管的考核维度可适当增加,且两者各维度的权重也应不同;三是 “短长期指标并存”,底层业务员对公司忠诚度弱、行为动机偏短期,长期指标(如退货率)对他们很难起作用,这类长期指标应作用于管理者,通过日常管理来约束底层业务员的行为。


对快消经销商而言,还可用 “拜访转化率” 和 “销售健康度” 两个指标评估销售团队能力。其中,拜访转化率 = 订单数 / 拜访数量,能直接反映业务团队的行为转化率 —— 数据显示,年销售额 5000 万元以上的经销商,拜访转化率是衡量团队销售能力的关键标尺。

总之,快消经销商要让销售制度真正发挥作用,就得在 “考核的精准性” 与 “激励的引导性” 上做文章:既要有针对性地解决现有制度的痛点,又要根据不同提成方案的特性匹配企业阶段,还要让考核制度与团队层级、行为周期相适配,如此才能实现 “有效考核” 与 “持续激励” 的双目标,推动销售达成的良性循环。

赞赏一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系统'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推荐课堂
发现行业好内容
{{ comments.length > 0 ? comments.length : 0 }}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