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经销商如何破解仓储物流难题?效率与成本的平衡之道 观点
新用户-2616
9
2025-09-24
在快消品经销领域,仓储管理水平与物流能力是影响经销商盈利的关键因素,但不少经销商正受困于仓储效率低、物流成本高的难题。如何在效率与成本间找到平衡?从仓储管理指标、物流模式选择到成本结构优化,藏着破局的关键逻辑。
衡量仓储管理水平,经销商通常会关注平均拣货成本与拣货差错率两个指标。平均拣货成本的计算公式为 “周期内库内人员成本 / 周期拣货 SKU 数量”(其中周期内不同订单的相同 SKU 需累加计算),不过这个指标主要对以流通渠道为主的经销商有参考性,经营现代渠道的经销商因仓储物流环节更简单、效率更高,该指标参考价值有限。而拣货差错率的计算方式是 “差错件数 / 作业件总数”,它通常以月或季度为周期(具体周期以库内主要商品最大存货周转天数为宜),存货周转天数的计算公式为 “360 / 存货周转次数”,而存货周转次数又等于 “(平均存货金额 ×360)/ 产品销售成本金额”。通过这两个指标,经销商能清晰知晓仓库管理能力的优劣,为后续优化提供依据。
在物流模式选择上,经销商曾长期纠结于自有物流(1PL)和第三方物流(3PL)之间。自有物流的优势明显,它由经销商自己组建物流运力,与商品的贴合度高,服务更专业,响应速度也更快;但弊端也很突出,不仅前期投资多,还会面临淡旺季运力波动的问题 —— 淡季时运力闲置,造成资产浪费;旺季时运力不足,容易导致订单履约困难,直接影响盈利能力,若要解决旺季运力问题,要么投入更多固定资产,增加沉没成本,要么牺牲旺季盈利。第三方物流则不同,它面向全行业提供服务,运力高于自有物流模式,且基本无明显淡旺季之分,不会出现固定资产闲置浪费的情况;可它的短板在于专业化程度不足,快消经销商的物流配送过程除了商品运输,还需提供陈列、理货等服务,而这些服务因品牌商不同存在差异,需要专业培训,这对第三方物流企业来说是不小的挑战。正因两种模式各有优劣,“1PL 为主、3PL 为辅” 成了经销商物流运营的最佳模式,既能解决成本问题,也能化解旺季运力不足的困境。具体来看,3PL 模式有三种形式:一是补贴司机自有车辆,较大的经销商常用这种模式,补贴金额参考自有车辆的折旧成本与资金占用成本之和;二是与第三方物流公司合作,按价格付费即可,不过这类模式价格相对较高,签订协议时需强调旺季运力供应保障条款;三是自有物流共享,这种模式在市场上较少见,类似的是统仓统配,经销商共享冗余运力给其他经销商以分摊成本,若要运营成功,需先理清物流成本构成,且在运营初期尽量选择终端密度低且距离较远的线路,更易实现从 0 到 1 的突破。
深入剖析经销商的物流成本,会发现其整个配送过程的成本由在途、卸货、陈列、收款验收、车辆成本(包括油费、维修、保险及固定资产折旧等)五部分构成。进一步分析可将这些成本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可共享成本,涵盖在途、收款验收及车辆成本,这类成本的特性是单一订单配送量越大,单位成本越低,降低成本的关键在于提高供应链协同性,通过协同作业提升单一配送单量,进而降低单一商品在该维度的成本;第二类是可优化成本,卸货成本就属于这类,它和库内作业的拣货环节类似,由货位定位和搬运两个动作组成,提升卸货效率有两种方法,一是优化装车环节,将按 SKU 拣货、装车的作业模式改为按订单作业,虽模式更复杂、会增加库内作业时长,但库内作业人员成本通常低于司机或业务员成本,能释放后者时间,另外,按单拣货的关键是将 T+1(24 小时)配送改为 T+2(48 小时)配送,若无法实现 T+2 配送,不建议采用此方法,否则可能造成仓库无法正常出库;二是借助数字化管理工具,规划车内空间,将车辆空间划分为不同库位,装车时把不同 SKU 放在对应位置,配送人员卸货时能快速定位所需商品,从而提高卸货效率、降低成本;第三类是可转移成本,以陈列动作为例,抛开陈列质量不谈,陈列是经过培训后可重复、无需太多技巧的工作,经销商可将这项工作从成本较高的业务员转移到更便宜的劳动力身上,以此优化成本结构。
综上,快消经销商要破解仓储物流难题,需从仓储管理指标入手明确现状,选好 “1PL+3PL” 的物流模式组合,并针对可共享、可优化、可转移的成本类型精准施策,才能在提升效率的同时,实现成本的有效管控,最终在快消品经销赛道中筑牢竞争力。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387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9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22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1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7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9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2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97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