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9岁创业10年!孙思达靠“笨办法”6年做到玉米片品类第一,自建工厂还种150亩玉米

新用户-2522

3

2025-11-22

96年出生的孙思达,身上藏着当代创业者少有的清醒与“笨拙”。29岁的他已有10年创业履历,更用6年时间将自己创立的健康零食品牌“食验室”推上玉米片品类销量第一的宝座。当多数创业者追求“轻资产、快回报”时,他却反其道而行之——不仅一期工厂稳定投产,二期工厂即将开工,还专门合作了150亩地亲自种玉米。面对“如何做成品类第一”的提问,这位年轻创始人的回答出人意料:“七分靠运气。”但深入了解他的创业历程便会发现,这份“运气”,实则是无数次精准决策与日复一日“下笨功”的必然结果。从高一发传单赚得第一桶金,到历经共享单车创业失败,再到深耕健康零食赛道,孙思达的每一步都踩在“确认下限、积累认知、构建壁垒”的逻辑上,最终在千亿零食市场撕开一道口子。

孙思达的创业勇气,从来不是源于对“财富自由”的幻想,而是对“最坏结果”的坦然。高一暑假,他靠发传单成为“销冠”,一天能赚130-140元,算出“干一天能吃三天饱饭”后,便笃定“大不了回来发传单”,从此闯进商业世界。19岁时,因目睹自行车闲置且自己3辆捷安特被盗,他比ofo更早做起共享单车,自主研发智能锁并投放数百辆车,最终却被资本加持的ofo、摩拜淹没。但这些经历并未击垮他,反而不断抬高他的“安全底线”——从“大不了发传单”到“大不了凭履历找份工作”。这种“先确认下限再行动”的思维,让他在23岁锁定健康零食赛道时格外坚定。童年时想吃浪味仙却被爸妈视为“垃圾食品”的经历,让他萌生“让零食变健康”的念头,“食验室”就此诞生,而这个念头的落地,始于一款早已下架的“失败产品”。


食验室的第一款产品“鱼脆”,是孙思达眼中的“极致之作”,却成了他最宝贵的“认知学费”。为做出健康零食,他用3斤深海金枪鱼肉(每斤成本约100元)才能制成1斤鱼脆,蛋白质含量高达60%,还逐一审删配料表去除添加剂,甚至找十几家工厂定制鱼形包装盒。但这款“极致产品”最终难以为继:25克装售价20多元,远超同期薯片价格,更致命的是消费者认知模糊,将其等同于“鱼肉味薯片”,价值感大打折扣。这次失败让孙思达彻底明白:“做产品不能感动自己,要在极致与消费者感知间找平衡,不要轻易教育市场,要顺应已有认知。”而消费者“鱼肉味薯片”的评价,意外点醒了他——大众需要的或许是一款“健康版薯片”,这为后续玉米片的研发埋下伏笔。


在薯片市场被巨头占据70%以上份额的“血海”中,孙思达选择绕开正面竞争,钻进巨头“看不见、看不起”的缝隙。他拆解消费者需求:吃薯片不是为了吃土豆,而是追求“咸鲜薄脆”的快乐。若能用健康原料替代土豆,既能满足需求又能开辟新赛道。但鱼脆的教训让他警惕“认知盲区”,直到想到“玉米”才豁然开朗——在大众认知里,玉米本就是健康粗粮。于是他改进工艺,做出非油炸、0反式脂肪酸的玉米片,果然精准击中追求健康的消费群体,不少人刷剧、出行时主动用它替代薯片。这一策略完美避开巨头壁垒:当行业巨头专注土豆育种、靠规模压低成本时,根本没在意“健康粗粮替代”这一小众需求,而孙思达正是抓住这一机会,实现“侧翼突围”。


真正让食验室坐稳品类第一的,是孙思达不惜代价构建的“重资产壁垒”。随着订单增长,代工厂的品控问题逐渐暴露:想少盐需换复杂天然香料,想非油炸需用特殊烘焙工艺,这些“麻烦事”与代工厂“高效低成本”的诉求相悖。2024年初,孙思达果断自建工厂,90多名工人专门服务玉米片生产,月产量达500万包,二期工厂更以“全球最好的玉米片工厂”为目标。但他并未止步,生产中发现“不同季节、地块的玉米口感差异大”,便在2025年与华中农业大学合作开展玉米品种测试,还合作150亩地亲自种植——只为找到最适合做“非油炸高纤维玉米片”的品种。在这个创意易被复制的时代,孙思达用工厂和土地构建起别人难以逾越的壁垒,正如他所说:“真正的优势,藏在别人嫌麻烦不愿干的笨事里。”

产品与渠道的细节打磨,让这份“笨功夫”最终转化为消费者的忠诚度。为做出茉莉花味玉米片,孙思达选用“七窨茉莉”级别的茶叶(九窨因稀缺未采用),搭配特殊温加工工艺,让消费者开袋就能闻到清新花香,这种“超出预期1%”的细节,成为打动用户的关键。而渠道端的改进,更源于他“蹲货架”的笨办法。有款内部试吃好评的产品线下滞销,团队苦思无果后,孙思达直接蹲在超市货架前,逐个询问购买与未购买的顾客,最终发现问题:为美观设计的艺术字体加UV工艺,在超市灯光下根本看不清产品名称。此后,“去线下蹲点”成了公司规矩,新包装甚至会悄悄摆上货架测试消费者偏好。更难得的是,他打破对线下渠道“靠关系”的偏见,通过聚焦消费者需求赢得渠道认可——曾有经销商下大额订单却滞销,他主动帮忙处理尾货避免低价甩卖伤害品牌,这种“以价值为核心”的合作方式,让食验室在渠道端站稳脚跟。


从发传单的少年到品类第一的创始人,孙思达的创业逻辑从未复杂:做选择先确认下限,用首款产品买认知,向巨头缝隙要机会,靠笨办法筑壁垒,凭细节赢用户。当多数人盯着短期收益时,他用6年时间证明:商业世界里,真正的捷径往往是“不走捷径”。食验室的成功,不仅是一个健康零食品牌的崛起,更藏着当代创业者的生存法则——勇气源于对风险的掌控,成功始于对需求的敬畏,而长久的竞争力,永远来自那些愿意沉下心去做的“笨功夫”。29岁的孙思达和他的食验室,或许正是这个浮躁时代最踏实的创业样本。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