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8682
11
2025-10-29
德国精选平价超市奥乐齐在中国市场扔下重磅炸弹!10月21日,奥乐齐与金鹰国际集团在南京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宣布入驻金鹰旗下五家购物中心,其中昆山金鹰店已于2025年5月率先开业且人气火爆,南京仙林金鹰店将在2026年1月与另外三家南京新店同步亮相。这是奥乐齐自2019年首店落户上海以来,首次与国内大型商业集团达成战略合作,更标志着其打破长期局限于上海的地域壁垒后,正式开启“深耕华东、辐射全国”的加速扩张模式。截至目前,奥乐齐在中国已开设80家门店,而此次南京四店联动的密集布局,不仅是其区域扩张的关键落子,更被业内解读为冲刺全国市场的“压力测试”,这场硬折扣巨头的突围战,正悄然改写中国新零售格局。

奥乐齐的南京布局绝非偶然,而是一套“城市深耕+区域辐射+全国试探”的三维递进战略蓝图。在城市层面,首批4家门店精准覆盖南京核心区域:仙林店依托高校商圈锁定年轻家庭客群,河西巧刻广场店瞄准高端住宅人群,江北店承接新区产业人口需求,形成“全域渗透”的网络格局,这种高密度布局节奏远超初期上海市场,足见其对南京市场的期待——参考昆山金鹰店开业“盛况空前”的表现,奥乐齐意图通过密集开店快速建立品牌认知,复制甚至超越上海71家门店的规模效应。区域层面,南京作为华东重镇的支点价值被彻底激活,其对苏中、苏北、皖南的辐射力已被盒马等品牌验证,奥乐齐中国CEO陈佳直言此次合作是“深耕华东的重要一步”,计划2026年一季度以南京为核心推进镇江、扬州布局,构建“宁镇扬”三角枢纽,进而向周边空白市场渗透。全国层面,南京更是“出沪入苏”战略的试金石,作为长三角特大城市,其市场复杂度与竞争激烈度接近一线,若四店联动能站稳脚跟,将为后续进军广深等南方市场输出“硬折扣+商业地产”的可复制模式,若遇阻则可固守长三角优化策略,尽显审慎而坚定的扩张野心。
奥乐齐选择此时重兵布局南京,恰好踩中本地零售市场的结构性变革“窗口期”,多重机会叠加形成独特优势。首要机会来自硬折扣赛道的市场空白,南京虽集齐山姆、开市客等国际品牌,本土龙头苏果门店数量庞大,但苏果以传统社区店为主,商品溢价较高,而主打“中端客群+高性价比”的硬折扣业态始终缺乏强势玩家,奥乐齐的入场恰好填补这一缺口。消费基础层面,南京2024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83084元,购买力强劲且呈现“理性升级”特征——消费者追求品质却抗拒品牌溢价,这种“能买贵的不买贵了”的心态,与奥乐齐“精选商品+自有品牌+高性价比”的定位高度契合,其即食产品、生鲜组合更精准匹配高校师生、年轻家庭的快节奏需求。政策与区位优势更锦上添花,南京作为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城市,在贸易便利化、外资准入等方面享有红利,“承东启西”的交通枢纽地位可辐射周边近3000万消费人群;而与金鹰的合作更实现生态协同,金鹰购物中心的流量入口的同时,整合餐饮、亲子等业态形成场景闭环,为奥乐齐提供天然客流与品牌背书。
尽管机会重重,但奥乐齐在南京市场仍需直面白热化竞争与本土化考验。竞争层面,南京堪称超市品牌“绞杀场”:本土龙头苏果拥有数千家社区门店,深入居民生活且加速数字化转型;山姆、开市客凭借会员制模式积累大量忠实客群,南京山姆店运营八年根基深厚,江北新店开业即客流爆发;更具威胁的是本土硬折扣玩家的崛起,盒马超盒算NB、美团快乐猴等品牌以更快速度扩张,超盒算NB两年多开出近300家店,规模是奥乐齐的3倍以上,灵活性与本土化优势显著。本土化适配方面,奥乐齐虽已实现80%以上供应商本土化,但南京饮食文化独特,此前在苏州、无锡推出的本土化产品能否适配南京口味,服务体验能否贴合本地习惯,直接影响复购率。品牌认知则是另一道坎,奥乐齐在上海虽有口碑,但南京消费者认知模糊,苏果的“本地可靠”、山姆的“网红爆款”已形成心智占领,奥乐齐的“德国基因”“硬折扣模式”需大量市场教育,如何将金鹰客群转化为自身常客、让消费者接受自有品牌为主的商品结构,仍是核心难题。

奥乐齐以四店联动进军南京,既是百年外资零售品牌的中国突围,更是长三角新零售格局重构的重要变量。其“与商业地产巨头绑定、以区域支点辐射、靠硬折扣破局”的策略针对性极强,南京市场的硬折扣空白、消费潜力与政策红利,也为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但这场战役的关键,仍在于能否平衡扩张速度与本土化深度——既要快速复制供应链与运营经验,又要精准洞察本地需求优化商品与服务;既要应对苏果、山姆等老牌玩家的挤压,又要抵御本土硬折扣新势力的冲击。无论结果如何,奥乐齐的入局都将推动南京超市行业从“同质化价格战”向“精细化价值竞争”升级,消费者也将获得更具性价比的选择。目前,奥乐齐的南京答卷才刚刚开篇,2026年1月四家新店的开业表现,将成为其全国扩张战略能否落地的关键一战。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