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616
7
2025-09-29
市场向来具有两面性,有人在白酒行业快速发展中觉出日子艰难,也有人能捕捉到发展的快乐。而在旺季过后,白酒行业显露出不少 “冷趋势”,但背后却藏着调整破局的关键逻辑。
旺季结束后,多数白酒品牌日子并不好过。烟酒店常感慨 “旺季不旺”,可若对比往年酒水销售额,会发现其实并没下降,甚至有所上升 —— 只是曾经带来高利润的杂牌子产品不好卖了。经济萧条的影响,反映在利润下滑上,而非销售额本身。品牌力弱的企业,受经济萧条冲击远超市场预期;反观品牌力强的企业,反倒机会大于危机。烟酒店的销售愈发集中到畅销产品上,往年旺季 “什么都能卖一点” 的景象消失了,替代而来的是畅销产品销量大幅上涨,但畅销品的利润,远不及往年那些非畅销产品,这就让烟酒店觉得酒水生意大不如前。这种情况下,多数酒类品牌的日子变得艰难,品牌的威力在经济萧条时被更清晰地放大。不过,也有少数烟酒店能在经济萧条中既提升销售额,又大幅拉高利润 —— 这类老板从不会在危机或消费者拒买时束手无策,他们会根据自身情况及时调整,分析客源、有针对性地采购,向不同客人主推不同产品,充分发挥自身主推意愿,最终实现销售额与利润额的双增长。
一部分高档白酒看似陷入 “滞销”,最直观的表现是价格直线下滑,往年旺季 “一到就涨价” 的习惯没能延续。但深挖本质会发现:高档酒实际消费量并未下降,甚至略有上升;往年被珍藏、舍不得喝的高档酒,在这个旺季被大量拿出来饮用;高档酒的社会库存比往年大幅减少;中、高档白酒实则实现了 “价量齐升”。在经济高速发展时,个人、批发部、经销商多囤货毫无压力,可经济形势转差后,哪怕多囤一件货都觉得是负担,还挖空心思要把以往积压的货物变现。一正一反间,厂家的日子就变得艰难。高档酒原本采取 “分散策略”,希望全国消费者保持正常消费水平、每年买一两瓶即可,如今大家都改喝以前的库存,厂家自然压力陡增 —— 所以,高档产品 “滞销” 只是表象,看透本质才能理清后续思路。
不少业务员也总抱怨 “业务难做”,出去拉单时垂头丧气。但实际上,真正有实力的品牌,其销售并未下降,这种 “难做” 的感觉源于多重因素:大环境让业务员的危机感加剧;跑单时,渠道和酒店终端老板的诉苦变多;有些品牌力弱的产品销售下滑,导致业务员被辞退,形成了 “示范效应”,让他们害怕自己也落得同样下场;公司高层的危机意识灌输,为应对危机要求业务员更努力,还常在会议上发表些 “危言耸听” 的言论,进一步加重了业务员的担忧。可只要稍加关注市场就会发现,对某些畅销产品开展促销时,渠道的积极性依然很高,许多产品的销售甚至比往年提升不少。有些企业为了不伤害市场,对开货的经销商采取 “分货措施”,只允许其拿适量货物,这与某些品牌 “敞开门促销却遭经销商冷遇” 形成了巨大反差。所以,“业务难做” 说到底是业务员自身的心理作用在作祟,经济萧条不过是给了他们一个更顺理成章的借口和托词。
旺季已然成为过去,无论收获的是果实、兴奋,还是一丝安慰,接下来都要面对 “让市场更好推进” 的课题,企业、品牌的调整也在所难免。要突出重点市场,危机之下,重点市场会比往年更集中,在重点市场收获的成果,可能占到年度计划的 90% 以上。以往 “什么都能卖一点” 的市场,消费者和渠道会更自然地向几个重点市场靠拢。要是把握不住这个趋势,前期的投入就会打水漂。比如原本计划做 100 万元销售额,其中重点市场计划做 70 万元,非重点市场做 30 万元,那不如把重点市场的计划提升到 80 万元甚至 90 万元,非重点市场做 10 万元(最多不超过 20 万元)。通过深耕重点市场,顺势增加 10 - 20 万元的销售,比新开发一个市场的难度系数小 90% 以上,且效果更容易检测、也更易掌控。
要突出重点产品,主销产品与非主销产品,堪称 “冰火两重天”。企业对重点产品的投入要更突出,确保主销产品能 “畅销且长销”,千万别做 “四处撒网、到处点火” 的事 ——“多子多福” 那套,只适合经济形势一片红火时的 “浑水摸鱼”,现在行不通了。运作重点产品时,要控制货物投放,别过度挤压市场,“保护好主销产品的价格”,比给主销产品多投几倍广告的效果还要好。很多企业的主销产品走向消亡,就是过不了 “眼前利益” 这道关,总想着在产品畅销时 “狠捞一把”,而这种想法,往往是摧毁主销产品的 “罪魁祸首”。
要重点运作高档产品,当前的市场危机,对有基础的中、高档产品运作而言,其实是个 “福音”。高档、超高档产品想靠推新品牌打开市场,难度不亚于 “上青天”;但中、高档产品的推广,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对消费者来说,此时与高档、超高档产品打交道,既不合时宜,也难被主流社会认可;而能满足 “面子需求”,又兼具实惠与良好社会口碑的中、高档产品,就成了潜在的最佳选择。
要系统运作中、低档产品,不少企业运作光瓶酒这类中低档产品时,并没形成系统方案,要么靠历史积淀取胜,要么靠产品创新突围,要么纯靠价格低廉走量,甚至有些产品 “莫名火了” 也没总结出规律。其实,完全可以通过市场调查,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一两款光瓶产品进行系统运作,这样的成功会更持久;不然,其他企业一模仿、一打起价格战,自己就会吃大亏。中、低档产品运作的关键,是抓住渠道和消费者的力量,集中精力突破,把一两种方法用到极致即可。
要关注 B、C、D 类餐饮店,春节过后,小店的关门率和换手率同比大幅下降,这传递出几个信号:危机之下,大家做生意的诚信度提升了;生意难做,大家在还有钱赚的前提下,不想轻易转行或关店,不愿浪费好不容易构建的人脉;大酒店的生意受到了一些影响,更多消费开始向 B、C 类店集中。做白酒就得顺应这一趋势,多开发适合 B、C、D 类酒店销售的产品并重点运作,甚至可以成立专业团队来运作这一终端,寻找突破机会。
要趁机网络人才,好企业在这个时候招贤纳士,比前两年划算得多:一是可供选择的人才余地大了;二是人才的门槛低了,会更一心一意地服务企业。对人才而言,这也是进入品牌好的企业发展、施展才华的机会。
要慎用涨价策略,酒类市场不是不能用涨价策略,而是要 “慎用”—— 关键看品牌、产品及市场是否足够强势,看涨价幅度是否契合消费者的心理预期,看涨价方式是否足够巧妙。涨价做得 “悄无声息” 是最好的,能让消费者和渠道商 “感觉不到涨价” 最理想,就像 “三鹿” 事件后,进口奶粉发 “绝不涨价” 的声明,结果价格翻了番,消费者没怨言,渠道商还拍手欢迎。
要让媒体投放更集中,酒类广告投放向来比较 “平衡”,不像史玉柱初入行业时那么凶猛(秦池的倒闭也并非广告投放之过)。对酒类行业而言,媒体策略 “集中”,更能让消费者听到品牌的声音;除非有足够的资金支撑 “平衡投放”,否则这种 “平衡” 很难让消费者有感知。做白酒若不围绕消费者做文章,市场就算起来了也只是 “一时之势”,而 “做消费者的文章”,会越来越成为行业趋势与运作通则。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