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9
2025-09-30
一只藏着虫类异物的发臭虾仁,意外炸开了上海校园配餐市场的 “资本暗箱”。当家长在孩子午餐中发现这枚变质虾仁时,谁也未曾想,背后站着的竟是日供 50 万份餐食的 “隐形巨头” 上海绿捷,更牵扯出新希望刘永好家族、淡马锡等资本大佬组成的 “天团”。这场因 “罗永浩大战西贝” 预制菜论战点燃的风波,让家长们积压多年的不满彻底爆发 —— 他们联名请愿西贝入局竞标,并非反对预制菜本身,而是无法容忍有人拿 50 万孩子的午餐当 “提款机”,用 6 到 8 元的成本糊弄 18 元的餐标。如今,上海绿捷因涉嫌瞒报食品安全问题被立案侦查,市属国企紧急接管,这场闹剧终于揭开了资本入侵民生领域的残酷真相。
上海绿捷的 “翻车” 绝非偶然,而是长期游走在安全红线边缘的必然结果。这家 2014 年成立的企业,仅用 3 年就服务 331 所中小学、日供 36 万份餐食,2024 年更是扩张到覆盖 500 多所学校及幼儿园,占据上海近三成校园配餐份额。2025 年 8 月,它单月狂揽 27 个项目,将上海市第二中学等名校纳入服务清单,中标公告里 “方案详实、预案齐全” 的描述,与其实际口碑形成刺眼反差。家长们常年吐槽餐食 “全是冻货”“素鸡发黏”“豆腐发酸”,有细心者统计,一周午餐中预制炸物占比超六成,新鲜蔬菜寥寥无几。9 月 15 日的 “虫虾事件” 只是导火索:静安区某小学驻校经理发现 18 公斤虾仁有虫,上报后实际控制人张某某指令下架 211 所学校的相关菜品,却因通知延迟导致 50 所学校完成供餐,多名学生食用后呕吐。更令人愤怒的是,张某某竟授意对外谎称 “虾肠外溢有泥沙” 瞒报真相,直到 9 月 23 日公安、市监、教委三部门联合通报立案,才发布 48 字的敷衍道歉声明,连整改方案和责任认领都只字未提。
支撑绿捷疯狂扩张的,是一张盘根错节的资本网络和避责的离岸架构。2018 年,澳大利亚 KGF 集团耗资 1.7 亿美元分三步拿下绿捷全部股权,而 KGF 的股权结构藏着更大玄机:刘永好家族通过 Ananta 信托持股 45.44%,厚生投资持股 38.95%,淡马锡、ADM 等国际资本均在列,董事会里刘永好之女刘畅、新希望前副董事长王航等核心人物赫然在列。为了隐藏这层关系,资本设计了三重 “套娃” 架构 —— 开曼 KGF Asia、香港 GreenExpress、BVI 控股公司,让股权穿透难上加难。更值得警惕的是 “家族式供应链”:绿捷监事葛均锋参股的威海味岛主营速冻炸物,而孩子们的午餐里恰恰充斥着炸鱼排、炸虾饼,这种 “左手供料、右手配餐” 的操作,难免让人怀疑是在 “消化产能”。更讽刺的是,绿捷成立当年,创始人张国华的妹妹张美华就全资设立品测检测,主营食品检测,形成 “既当裁判又当选手” 的可疑格局,虽无直接证据,但关联质疑从未停歇。
对资本而言,绿捷就是台源源不断的 “现金奶牛”,而利润的核心来自对成本的极致压榨。KGF 招股书显示,绿捷 2017 年营收就达 5.6 亿元,净利润率高达 15.7%,远超普通餐饮企业。校园餐预付费模式带来的资金沉淀更具诱惑,50 万学生的餐费常年能攒下 2 亿元,绿捷竟用这笔钱买银行理财牟利。收购绿捷后,KGF 业绩一路飙升:2017-2018 年净利润从 0.52 亿美元暴涨至 1.16 亿美元,2023-2024 年净利润增幅再达 74.1%,这也让 KGF 野心勃勃地从港股冲刺美股,试图成为刘永好家族的第七家上市公司。为了冲业绩,绿捷 2025 年 1 月以来中标超 80 个项目,超过过往总和,而扩张的代价最终转嫁给了孩子的餐盘。合同显示,18 元的餐标实际成本仅 6 到 8 元,还要覆盖冷链、人工等开支,倒逼企业在食材上 “动手脚”—— 前调查记者邓飞爆料,绿捷曾采购保质期 7 天、生产日期 2024 年 12 月的蛋饺,2025 年 3 月仍加工供应给小学。
监管的介入终于让这场资本狂欢按下暂停键,但暴露的行业病灶远未愈合。目前,绿捷相关责任人已被控制,库存涉事虾仁全部封存,市属国企临时接管企业运行,全过程监管餐食质量。涉事虾仁虽有入境检疫证明,但这无法掩盖企业在原料验收、问题处置上的严重失职,更暴露了校园配餐监管的漏洞 —— 当企业能靠瞒报蒙混过关,当招投标过程被资本力量渗透,食品安全的防线注定脆弱。数据显示,2023 年中国校园配餐市场规模超 3000 亿元,且保持年均 15% 的增长,巨大的市场蛋糕吸引着资本涌入,但类似绿捷的 “低成本高溢价” 模式并非个例。家长们的愤怒,本质是对 “民生工程变逐利工具” 的反抗:他们不反对预制菜的便捷,反对的是用过期食材、速冻垃圾敷衍孩子;不排斥资本参与,排斥的是资本用离岸架构逃避责任、用利润最大化牺牲安全。
这只臭虾炸出的,不仅是绿捷的黑幕,更是资本与民生的平衡难题。校园配餐本应是 “良心工程”,却在资本的逐利冲动下沦为 “业绩筹码”,18 元与 6 元的差价背后,是责任的缺失与监管的缺位。刘永好家族站台的 KGF 上市梦碎,或许能给所有觊觎民生领域的资本敲响警钟:教育、食品等领域的利润,永远不能建立在牺牲下一代健康的基础上。如今,上海校园配餐市场的招投标机制正在重构,家长参与监督的呼声日益高涨,这或许是事件带来的唯一慰藉。当资本的触角伸向最柔软的民生领域,更需要 “带电的高压线” 与 “严密的防护网”,毕竟,没有什么比孩子餐盘里的安全更重要,也没有什么资本收益,值得用未来的健康去交换。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