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娃哈哈” 到 “沪小娃”:一场商标博弈下的区域自救与集团震荡 观点
新用户-6799
35
2025-10-10
当上海消费者在社区便利店看到印着 “沪小娃” 字样的桶装水时,很难不将其与深耕本地 20 余年的娃哈哈桶装水联系起来。这款标注 “至真至纯、同宗同源” 的产品,并非娃哈哈的新品升级,而是其上海子公司在品牌授权中断后的无奈自救。这场看似简单的 “换标” 事件,实则揭开了娃哈哈集团股权博弈、战略调整与区域业务挣扎的复杂面纱。
“沪小娃” 的诞生,本质上是上海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下称 “上海娃哈哈”)在商标使用权丧失后的生存选择,其背后是一场持续数年的授权僵局。
作为 “娃哈哈” 桶装水在上海地区的独家经营实体,上海娃哈哈成立于 2002 年,由宗庆后堂弟宗伟持股 30%,浙江娃哈哈实业股份有限公司(下称 “浙江娃哈哈实业”)控股 70%,去年营收已超 1.2 亿元,稳居上海桶装水市场前三。但这家业绩亮眼的区域公司,却长期面临商标授权的 “悬顶之剑”—— 其持有的两项 “娃哈哈” 商标授权分别于 2021 年、2023 年到期。尽管到期后获集团开具证明得以临时续产,但正式的授权合同始终未能敲定。
2025 年 7 月,僵局彻底破裂。娃哈哈集团正式发函要求上海娃哈哈停止使用 “娃哈哈” 商标,随后更以商标侵权为由举报,直接导致松江生产线全面停工。停工期间,上海娃哈哈不得不通过低价清货缓解压力,28 元 / 桶的桶装水降至 18 元促销,AD 钙奶也低价甩卖。在库存压力与团队生存的双重倒逼下,新品牌 “沪小娃” 于 9 月 26 日仓促上线,产品配方、生产标准与此前的娃哈哈桶装水完全一致,仅换用全新标识。
上海娃哈哈的 “换标求生” 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娃哈哈集团内部股权结构矛盾与宗馥莉主导的战略改革共同作用的结果,核心焦点在于 “娃哈哈” 商标的控制权争夺。
“娃哈哈” 商标的使用规则堪称 “致命约束”:所有商标的使用、转移或变更,必须获得集团全体股东一致同意。这一规则源于复杂的股权架构 —— 浙江娃哈哈实业中,娃哈哈集团持股 43%、员工持股约 31.5%、社会资本占 25.5%,而杭州上城区文商旅投资控股集团等国资股东虽未直接控股,却拥有实质否决权。
2025 年初,宗馥莉主导的宏胜集团提出将 387 件 “娃哈哈” 商标转移至旗下,试图实现品牌运营集中化,但这一计划被国资股东以 “保护国有核心资产” 为由紧急叫停。商标转让受阻直接传导至区域业务,上海娃哈哈的授权延期申请随之石沉大海。国资股东的逻辑清晰:“娃哈哈不是某个人的私产,商标变动必须经得起国有资产监管检验”,这让依赖商标生存的区域子公司陷入绝境。
上海娃哈哈的困境,更是宗馥莉接棒后激进改革的缩影。2024 年全面执掌集团以来,宗馥莉推动了一系列 “刮骨疗毒” 式调整:将 6000 名员工合同转签至宏胜集团、取消干股分红、关停 18 家非宏胜系工厂、推行经销商竞标制。在桶装水业务上,改革表现为 “产销分离” 与资源向宏胜系倾斜 —— 浙江娃哈哈饮用水有限公司的销售权被转移至宏胜控制的迅尔城通,沦为加工费仅 2.75 元 / 桶的代工厂,上海娃哈哈的销售权也同步被收回。
这种 “削藩式” 调整直接触动了多方利益:浙江娃哈哈实业因生产端利润暴跌受损,1.8 万名自然人股东与国资股东分红锐减,区域经销商被迫与陌生主体合作。上海娃哈哈作为宗庆后时期扶持的 “家族关联企业”,自然成为改革中被削弱的对象,商标授权的终止更像是这场权力洗牌的 “最后一击”。
面对品牌断层,上海娃哈哈团队选择以 “本土情怀 + 品质延续” 为核心打响生存战,但新品牌的成长之路布满荆棘。
“沪小娃” 的推广堪称 “精打细算的自救”:包装上突出 “上海本土品牌” 定位,搭配外滩夜景海报与 “同宗同源” 标语,既暗示与娃哈哈的渊源,又强化地域认同感;渠道上避开商超主战场,聚焦社区渗透,通过免费赠送 10 升装试饮装拉拢居民,首周便收获 200 多户订单;价格上维持原有区间,依托 20 余年积累的配送网络保障服务连续性。这种策略精准抓住了老客户对 “熟悉口感” 的依赖,试图将品牌忠诚度转化为新品牌认知。
尽管开局有微光,但 “沪小娃” 面临的挑战远超预期。最直接的冲击来自销量滑坡 —— 因代工厂资质存疑与品牌信任断裂,上海地区原娃哈哈桶装水销量短期内暴跌超 40%。外部竞争同样残酷:农夫山泉等对手凭借成熟品牌与价格优势(瓶装水单价低至 0.66 元)挤压市场空间,而消费者对 “无品牌背书的本土新水企” 的接受度仍待检验。
更致命的是渠道信心动摇。部分合作多年的经销商因 “品牌切换后利润不明朗” 持观望态度,甚至转投其他品牌怀抱。上海娃哈哈团队坦言,若无法在 3 个月内稳定渠道,新品牌可能面临 “胎死腹中” 的风险。
“沪小娃” 的诞生与宗馥莉推进的 “娃小宗” 品牌布局,共同勾勒出娃哈哈品牌分裂的可能图景,而核心高管被查事件更让局势雪上加霜。
2025 年 10 月,宏胜集团生产中心总监严学峰因主导桶装水业务调整被杭州市上城区纪委立案审查,直接导火索是其推动的 “销售权转移” 导致国资分红锐减,且存在 “未签合同先履约” 等程序瑕疵。这场调查被视为国资股东对宗馥莉改革的强势介入,标志着内部利益博弈已从 “暗战” 转向 “公开化”。
目前,娃哈哈正呈现 “双品牌并行” 的诡异格局:宗馥莉主导的 “娃小宗” 已在杭州、上海铺设无糖茶饮,通过地铁广告与便利店渠道瞄准年轻市场,定下 300 亿元销售目标;上海娃哈哈的 “沪小娃” 则坚守区域桶装水市场,成为老团队的 “生存稻草”;而 “娃哈哈” 主品牌的命运仍悬而未决 —— 国资与宏胜系的商标谈判尚无进展,2026 年是否全面切换为 “娃小宗” 仍是未知数。
这种分裂可能削弱品牌价值。“娃哈哈” 商标估值曾达 900 亿元,其核心竞争力在于全国统一的品牌认知,而如今区域子品牌自立门户、主品牌面临换标,可能导致消费者认知混乱,让深耕多年的品牌资产面临稀释风险。
从 “娃哈哈” 到 “沪小娃” 的嬗变,本质上是国民品牌在股权博弈与时代转型中的必然阵痛。上海娃哈哈的自救,是区域团队对市场的本能反应;宗馥莉的改革,是新管理层对企业效率的极致追求;国资股东的制衡,是国有资产监管的应有之义。三方立场看似矛盾,却共同指向一个核心命题:如何让这个承载童年记忆的老品牌,在利益平衡中找到新的生存路径。
对于消费者而言,无论是 “沪小娃” 的 “同宗同源” 承诺,还是 “娃小宗” 的年轻化尝试,最终考验的仍是品质与信任。而对于娃哈哈来说,若无法破解商标控制权的僵局、弥合内部利益的裂痕,再多的新品牌布局,也难以延续 “国民饮料大王” 的传奇。这场始于桶装水的品牌风波,或许正是娃哈哈走向 “透明化治理” 或 “彻底分裂” 的关键转折点。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477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26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62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1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5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49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6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42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