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濒临倒闭到日本清酒第一!宝酒造靠 “清酒 + 汽水” 逆袭,中国白酒该学什么? 观点
新用户-6799
8
2025-10-01
当中国白酒行业深陷 “产量九连降、库存超两年、超百家企业倒闭” 的困境时,日本百年酒企宝酒造的逆袭故事,为深陷迷局的中国酒企提供了极具价值的破局样本。这家 1842 年成立、曾因传统清酒业务萎缩濒临淘汰的企业,凭借一款 5°“清酒 + 汽水” 的气泡清酒 “澪”,不仅逆袭成为日本清酒第一品牌(占据 12% 市场份额)、垄断 80% 气泡清酒市场,更开创了 “饮料化低度酒” 的全新赛道。其 “国家寄生借势、品类寄生占位、产品寄生破圈、品牌寄生筑墙” 的四步成长路径,精准踩中日本清酒从 “高度酒→降度酒→饮料化低度酒” 的产业周期,也为正面临消费迭代的中国白酒,指明了低度化、场景化、年轻化的转型方向。
一、先看清酒与白酒的 “镜像史”:高度酒退潮,低度化是必然
要理解宝酒造的成功,首先要认清一个规律:无论是日本清酒还是中国白酒,其度数迭代始终紧扣 “经济阶段→政策引导→消费需求” 的核心逻辑,百年间走出高度契合的三阶段路径,这也为中国白酒的未来提供了参照。
1. 第一阶段:高度酒时代 ——“低成本买醉” 的刚需
工业化初期,体力劳动者是饮酒主力,“以更少的钱、更少的量获得更强刺激” 是核心诉求。
2. 第二阶段:降度酒时代 ——“舒适饮用” 的觉醒
经济增速加快,居民收入提升,“过量饮酒伤身体” 认知普及,叠加政策引导,“降度” 成产业共识。
3. 第三阶段:饮料化低度酒时代 ——“场景适配” 的突围
主力消费人群老龄化、年轻客群流失,传统酒场景萎缩,“低度化、饮料化” 成为破局关键。
日本:2000 年后清酒企业跳出 “降度” 局限,以清酒为基底加入果汁、汽水,开发 3-9° 低酒精饮品,本质是 “快消品” 而非传统清酒,适配露营、独饮、派对等新场景,宝酒造 “澪” 正是这一阶段的产物。
中国:95 后、00 后成为消费主力,“白酒兑饮料” 成常态,3-9° 饮料化低度酒市场以 30% 增速从 2020 年 200 亿增至 2024 年 570 亿,预计 2035 年达 2500 亿。但 2014 年五粮液 “德古拉”、古井 “佰色” 等早期尝试失败,核心原因是 “时机未到”—— 如同日本 1988 年 “铃音” 气泡清酒因市场未成熟成为 “先烈”,而 2005 年后布局的宝酒造则踩中风口。
二、宝酒造的逆袭四步曲:从 “寄生” 到 “领跑” 的底层逻辑
宝酒造的成功并非偶然,而是精准 “寄生” 四大红利,逐步从 “追随者” 变为 “规则制定者”,每一步都踩中日本低度酒发展的关键节点。
1. 第一步:国家寄生 —— 借势低度化 “国策红利”
“国家寄生” 的核心是预判国家战略趋势,成为政策红利的受益者。宝酒造从 5 个维度预判日本清酒必然走向饮料化低度酒:
2. 第二步:品类寄生 —— 抢占 “气泡清酒” 空位
“品类寄生” 是找到增速最快、竞争最小的细分品类,实现 “品类占位”。宝酒造选择 “气泡清酒”,正是看中两大红利:
气泡酒是低度酒中增速冠军:2001-2011 年日本低度酒市场中,气泡酒以 30% 年增速领跑,核心原因是 “二氧化碳气泡刺激三叉神经释放内啡肽”,带来更强愉悦感,消费者对 “气泡产品” 天然偏爱;
品类无代表品牌:当时气泡酒市场火热,但 “气泡清酒” 仍属小众,传统清酒企业聚焦高端化(如獭祭),无人布局,存在明显 “空位”。
但宝酒造面临一大难题:传统气泡清酒因 “瓶内二次发酵” 工艺(需储存半年以上),成本是普通清酒的 3 倍,售价高达 300-500 元,大众接受度低。宝酒造的破局思路是 “打破行业认知”:消费者在意的是 “气泡充足、价格低”,而非 “是否天然气泡”。于是创新 “添加二氧化碳” 工艺,省去发酵储存时间,成本降至传统气泡清酒的 1/4,推出平价气泡清酒,并取了一个 “卖点化名字”——“澪”(日语意为 “气泡”),让消费者一眼看懂 “这是气泡酒”,2011 年上市首年即突破 15 万箱,快速成为气泡清酒头部品牌。
中国参照:2024 年中国气泡酒市场规模突破 185 亿元,年增速 15%,但 “气泡白酒”“气泡黄酒” 等品类仍无代表品牌。宝酒造的启示是:不要被 “传统工艺” 束缚,消费者需求才是核心,找到 “高增速、低竞争” 的细分品类,用 “平价化、简单化” 快速占领心智。
三、给中国白酒的 5 点核心启示:不是年轻人不喝白酒,是白酒没适配年轻人
宝酒造的逆袭,本质是 “让清酒变成消费者需要的样子”,这对深陷 “老龄化、场景单一” 的中国白酒,有 5 点关键启示:
宝酒造的成功,首先是踩中 “低度化、饮料化” 的趋势。中国白酒当前面临的 “产量降、库存高、价格倒挂”,本质是 “产品与消费需求脱节”——Z 世代、女性客群不拒绝饮酒,但拒绝 “高度、辛辣、需佐餐” 的传统白酒。数据显示,中国低度酒渗透率不足 3%,而日本达 30%,未来有望成为 5000 亿市场。白酒企业需放下 “高度酒才是正宗” 的执念,像宝酒造一样,把 “低度化” 从 “战术尝试” 升级为 “战略核心”。
宝酒造从未教育消费者 “什么是气泡清酒”,而是借 “香槟 = 高端气泡酒” 的认知破圈;反观中国白酒企业,早期做低度酒时强调 “改良传统工艺”,消费者难以理解。正确的做法是:寄生年轻人熟悉的认知(如 “RIO = 预调酒”“元气森林 = 气泡水”),推出 “白酒 + 气泡 + 果汁” 的产品,用 “熟悉的场景 + 创新的口感” 降低接受门槛,比如适配剧本杀、露营、独饮等场景,而非执着于 “商务宴请”。
宝酒造通过 “添加二氧化碳” 工艺,将气泡清酒价格降至传统产品的 1/4,才打开大众市场;而中国部分白酒企业做低度酒时,仍追求 “高端定位”(如定价数百元),脱离年轻客群消费能力。事实上,低度酒的核心是 “高频、快消”,像宝酒造一样,用 “平价化”(如 30-50 元 / 瓶)覆盖更多人群,通过 “高复购” 实现规模增长,而非依赖 “高单价、低周转”。
宝酒造 60% 消费者是年轻女性,而中国白酒企业长期忽略女性客群,认为 “白酒是男性饮品”。但数据显示,中国 18-35 岁女性中 70% 有饮酒习惯,超半数偏爱低度酒。白酒企业需像宝酒造一样,从 “口感(清爽、无辛辣)”“包装(颜值高、便携)”“场景(闺蜜聚会、睡前微醺)” 全方位适配女性需求,而非简单推出 “女士白酒” 概念。
宝酒造用 “澪”(直接关联气泡)、“蓝色”(无竞品、易识别)快速建立品牌认知;而中国白酒企业常陷入 “香型、年份、工艺” 的复杂宣传,年轻人难以记忆。白酒做低度酒时,需简化品牌符号:比如名字直接体现 “气泡、低度”(如 “XX 气泡白”),颜色用年轻人喜欢的马卡龙色,传播语言用 “微醺不上头”“露营好搭档” 等直白表达,降低认知成本。
宝酒造的故事告诉我们:没有 “不可改变” 的酒种,只有 “不愿改变” 的企业。1842 年成立的宝酒造,能放下 “百年清酒传统”,用 “清酒 + 汽水” 逆袭;中国白酒企业更应打破 “高度、商务、男性” 的固化认知,像宝酒造一样思考:“现在的人想喝什么样的白酒?”“10 年后的场景需要什么样的白酒?”
毕竟,消费者爱的从来不是 “酒的历史”,而是 “酒能带来的体验”—— 当白酒能像 “澪” 一样,成为年轻人露营时的 “微醺搭子”、闺蜜聚会时的 “颜值担当”、睡前放松的 “情绪伴侣”,低度化、饮料化的转型自然水到渠成。这不是 “抛弃传统”,而是用 “新的形式” 让白酒文化延续下去 —— 正如宝酒造所说:“不是让消费者适应清酒,而是让清酒变成消费者需要的样子。”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426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2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23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3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8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2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12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3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208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