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额狂降 9%!西欧采购腰斩 67%,新疆 60-70 万吨番茄酱积压,意大利抵制成导火索

新用户-8682

34

2025-11-20

2025 年第三季度中国番茄酱出口市场遭遇重创,行业数据显示出口总额同比下降 9%,其中对西欧国家的销售额暴跌 67%,意大利作为此前新疆番茄酱的最大进口国,采购量更是锐减 76%,直接导致新疆地区番茄酱库存积压达 60 万至 70 万吨,这一数字已超过新疆 2023 年全年 50 万吨的出口总量,给国内番茄加工产业带来严峻挑战。此次出口断崖式下滑的核心诱因,是意大利方面以 “强迫劳动争议” 和产地标签问题为由发起的针对性抵制,意农业协会直言此举 “捍卫了本国番茄产业”,其头部企业更将其评价为 “重要胜利”,背后折射出全球番茄酱市场的竞争博弈与贸易壁垒阴影。

作为全球最大的番茄酱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供应量占全球出口比重超 35%,而新疆更是中国番茄产业的核心支柱,2024 年贡献了全国 90% 以上的加工量,生产的番茄酱及番茄红素等精深加工产品远销 80 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量约占世界贸易总量的四分之一。在此前的全球贸易格局中,意大利一直是新疆番茄酱的主要采购方,2022 年前 7 个月就吸收了新疆近 20% 的出口量,双方形成了稳定的供应链合作。但此次意大利突然发起的抵制,打破了多年的贸易平衡,加之西欧其他国家纷纷跟进,导致中国番茄酱在欧洲市场的份额急剧萎缩。从意大利本土产业来看,其作为全球三大番茄酱生产国之一,以优质、有机及 PDO(原产地保护)认证产品为核心竞争力,此次抵制本质上是贸易保护主义的体现,意在排挤中国高性价比产品,争夺欧洲市场份额 —— 数据显示,2023/2024 年度意大利番茄酱出口量达 79 万吨,占全球出口价值的 35%,中国仅占 12%,抵制行动无疑为意大利企业腾出了更多市场空间。


库存积压已成为新疆番茄产业最紧迫的问题,60 万至 70 万吨的积压量意味着近 420 万至 560 万吨鲜番茄的加工产能无法转化,而 1 吨番茄酱需消耗 6-8 吨鲜番茄,这对以订单生产为主的加工企业造成巨大冲击。新疆现有 200 多家番茄加工企业,中粮屯河、新疆中基、冠农股份等龙头企业年加工能力达 150 万吨,占全球产量的 25%,如今库存高企导致企业资金回笼受阻,仓储成本大幅增加,部分中小企业已出现开工不足的情况。更严峻的是,新疆番茄种植面积已超过 200 万亩,规模化种植基地多采用 “企业 + 合作社 + 农户” 的订单模式,出口受阻可能会传导至上游种植端,影响下一季度的番茄收购价格,进而波及数百万种植户的收益,对地方农业经济造成连锁反应。


此次出口下滑并非个例,而是全球贸易环境变化与行业竞争加剧的集中体现。全球番茄酱市场主要由中国、意大利、美国主导,三者贡献了超过 65% 的市场份额,近年来伊朗、土耳其等新兴生产国也在快速崛起,市场竞争日趋激烈。意大利此次抵制行动恰好利用了部分国际市场的认知偏差,而所谓 “强迫劳动争议” 并无事实依据,中国番茄产业早已实现高度机械化,北疆地区机械化采收率突破 82%,每吨原料采收成本较传统模式降低 37 元,完全不存在所谓 “强迫劳动” 的基础。产地标签问题则更多是贸易壁垒的借口,中国企业一直严格遵守国际贸易中的产地标识规范,此次争议本质上是技术壁垒的变种。值得注意的是,除了欧洲市场的萎缩,全球番茄酱需求结构也在发生变化,健康饮食理念推动有机、无添加、低糖产品需求增长,而中国出口产品仍以中低端大桶番茄酱为主,产品结构单一也加剧了应对市场波动的脆弱性。


面对欧洲市场的 “失陷”,中国番茄酱产业正加速寻找破局之路,开拓新兴市场成为首要选择。事实上,在欧洲市场下滑的同时,“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已成为新的增长引擎,芜湖海关数据显示,2025 年前 5 个月芜湖市对 “一带一路” 共建国家出口农产品货值同比增长 70%,其中番茄酱罐头在也门、阿联酋、肯尼亚等国的订单量大幅提升,同比增长近三成。这一趋势为新疆番茄酱提供了重要借鉴,依托中欧班列物流优势,新疆可进一步深化与中东、中亚、非洲等新兴市场的合作,这些地区对番茄酱的需求增速显著,且对价格更为敏感,与中国产品的性价比优势高度契合。同时,国内市场也被寄予厚望,2025 年中国番茄酱市场规模预计达 210 亿元,预计 2030 年将增至 400 亿元,复合年增长率约 5%,随着餐饮业复苏和家庭消费升级,通过电商平台、社区团购等渠道拓展内销,可有效消化部分库存。


产业升级与产品创新则是长期发展的关键。目前中国番茄酱出口产品以餐饮专用和工业原料型大桶酱为主,附加值较低,未来需加大对有机、功能型产品的研发投入,如降低钠含量、强化番茄红素、添加益生元等,切入高端市场;同时拓展番茄深加工产业链,开发番茄汁、番茄籽油、速溶番茄粉等多元化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摆脱对单一番茄酱产品的依赖。在贸易合规方面,企业需加强产地溯源体系建设,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从种植、加工到出口的全流程追溯,主动回应国际市场的合规关切,打破贸易壁垒。此外,行业集中度也需进一步提升,当前国内番茄加工企业数量众多但规模参差不齐,通过并购重组形成更大规模的产业集群,可增强抗风险能力和国际议价权,参考头部企业单线日处理量突破 1500 吨的规模效应,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升全球竞争力。

此次出口危机既是挑战也是转型契机,中国番茄酱产业正站在结构调整的十字路口。短期来看,需通过拓展新兴市场、加大内销力度、优化库存管理等方式缓解积压压力;长期来看,必须通过产品升级、技术创新、合规建设等手段,重塑国际竞争力。随着 “一带一路” 贸易合作的深化和国内消费市场的扩容,中国番茄酱产业有望逐步摆脱对欧洲市场的依赖,构建更具韧性的全球供应链。对于行业而言,此次事件也敲响了警钟,在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的背景下,唯有坚持高质量发展、构建多元化市场格局,才能在复杂的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