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17
2025-10-13
2014 年的烘焙圈,被一款叫 “肉松小贝” 的点心彻底点燃:朋友圈里满是它的身影,代购群里抢售一空,门店前排起长队,这款由鲍师傅创始人 2004 年研发的小点心,随着品牌扩张火遍全国,不仅成就了鲍师傅的行业地位,更成为新中式烘焙史上难以复制的 “全民级爆款”。如今十年过去,肉松小贝仍是多数新中式烘焙店的核心单品,但市场上即便出现黄油年糕这样的现象级产品,也始终无法企及它的高度。千亿烘焙赛道里,为何再没诞生下一个肉松小贝?
肉松小贝的成功,是时代机遇与产品创新的完美叠加,这种 “四位一体” 的巧合至今难寻。它首次打破了中式与西式烘焙的泾渭分明:将海苔、肉松这类承载 80 后、90 后童年记忆的中式味觉符号,与西式方形蛋糕的造型结合,熟悉与新鲜的碰撞让它天然具备社交传播属性。而供给侧恰好踩中 “门店化 + 规模化” 的风口,2015 年前后中央工厂 + 冷链配送模式的成熟,让肉松小贝这种易标准化、高复制性的单品得以快速铺向全国,成本与效率的平衡为其扩张提供了支撑。更关键的是移动互联网上升期的传播红利,那时的社交平台能放大产品的视觉冲击,低成本投放即可实现千万级传播,再加上 “旧味新吃” 带来的心理惊喜,最终造就了这场市场奇迹。
十年间,新中式烘焙的产品逻辑已从 “爆款爆破” 演变为 “日常渗透”,却始终跨不过全民爆款的门槛。2016 至 2018 年的咸蛋黄流心酥、脏脏包等,延续了 “味觉猎奇 + 流量传播” 的打法,但仅是短期热度;随后蛋黄酥、泸溪河桃酥等进入 “常青款阶段”,靠咸甜记忆和节日场景实现稳定复购,却难掀全民狂欢;2020 年后,麻薯、虎皮卷等沦为烘焙店 “标配”,成为消费者 “随手拿” 的日常选择,更无爆款特质。红餐产业研究院数据显示,面包、蛋糕仍以 79.7%、63.4% 的占比主导市场,中式糕点虽有 45.6% 的热度,但多是稳态需求,缺乏爆发力。这种演变背后,是爆款生成的土壤已彻底改变。
短视频时代的流量稀释与味觉符号透支,构成了爆款诞生的双重天花板。肉松小贝爆红时,移动互联网流量成本低,消费者愿意为 “首次体验” 买单,而 2025 年的今天,注意力被短视频信息流切割,爆款生命周期压缩至数月甚至几周,刚刷到种草就已过气。更致命的是味觉符号的内卷:肉松小贝创造的 “咸香外皮 + 细腻内馅” 是全新味觉记忆,而十年间行业陷入 “流心、爆浆、麻薯” 的符号堆砌,陷入无差别竞争。蛋挞、麻薯等产品从奈雪到街边坊人人能做,很快引发价格战,最终失去溢价能力。红餐数据显示,口味是消费者选择门店的首要因素,但单纯的符号叠加已无法形成记忆点,反而引发味觉疲劳。
消费需求的分层与健康理念的崛起,进一步消解了全民爆款的可能性。如今烘焙消费呈现明显分化:宝妈、职场精英等群体将 “低糖、低脂” 视为核心购买因素,对清洁标签高度敏感;男性更看重价格,女性则在意口碑与品牌,很难有产品能同时满足所有群体。而肉松小贝的成功,恰是得益于当时消费需求的相对统一 —— 对 “新奇味觉 + 怀旧情绪” 的共同追求。当下行业虽涌现出低糖、地域风味等创新,但多聚焦细分人群,如蒙牛马斯卡彭奶酪支撑的高端单品,虽获年轻群体认可,却难破圈成为全民选择。这种需求分化让产品要么精准击中小众市场,要么沦为泛用款,全民共鸣的基础已不复存在。
新中式烘焙的下一个十年,或许本就不需要 “下一个肉松小贝”,而是要从 “爆款逻辑” 转向 “长期价值”。鲍师傅的长青证明了关键所在:它跳出网红标签,靠稳定的产品风味与门店体验建立复购,形成品牌自循环。行业正在探索新路径:从 “猎奇经济” 到 “场景经济”,将产品嵌入早餐、下午茶等高频场景;从 “符号堆叠” 到 “味觉记忆”,用国产优质原料打造独特口感;从 “单品逻辑” 到 “体系支撑”,靠产品矩阵抵御风险。红餐数据显示,经典产品仍主导市场,健康化与本土化成为趋势,这意味着能陪伴消费者的 “日常好味”,远比昙花一现的爆款更有生命力。
肉松小贝的十年统治,本质是新中式烘焙启蒙期的 “时代注脚”。当市场从懵懂走向成熟,从流量狂欢回归消费本质,再无全民爆款的背后,是行业的理性进化 —— 比起追求一次性的集体狂热,打造能穿越周期的味觉记忆与品牌价值,才是新中式烘焙真正的未来。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