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616
7
2025-10-14
世界上产量最大的肉制品是什么?答案是中国的火腿肠。双汇、金锣、雨润等国内肉类工业巨头,依托火腿肠系列产品,占据了肉制品产销量的 40% - 60% 份额;截至 2005 年,我国火腿肠总产量超 200 万吨,生产线不少于 900 条。这样庞大的产业规模,并非 “从天而降”,而是人类持续创新、中国企业不断探索的结果。
火腿肠产业的崛起,离不开技术的长期积淀与跨国界的创新接力。日本的 PVDC(聚偏二氯乙烯)和 KAP(自动充填结扎设备)生产技术,为火腿肠工业化生产的质量保障及配套研究筑牢了基础,我国肉类加工企业正是在此之上,完成了 “火腿肠工业化” 的重大创新 —— 没有持续的技术突破,就不会有中国火腿肠产业的蓬勃发展。PVDC 作为火腿肠包装薄膜的核心材料,具备耐高湿(温度>131℃)、强蒸煮杀菌能力与优异隔氧性,能将产品保质期延长至 180 天以上;KAP 设备则让火腿肠生产实现规模化,每分钟可加工 40 - 120 根火腿肠,适配大型肉类加工场景。而这两大关键技术,是多个国家 “前仆后继、承前启后” 创新的结晶:PVDC 的发现与产业化,从美国学习法国技术,到日本学习美国技术,历经近百年才落地;KAP 技术也经历了长期的研发与迭代升级。
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我国肉类加工企业面临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考验,“春都” 集团率先迈出创新步伐。经过调研,“春都” 从国外引进 PVDC 和 KAP 技术,1984 年成功生产出我国第一根火腿肠,由此吹响了火腿肠领域技术与管理创新的号角。到 20 世纪 90 年代初,火腿肠产品销量形成 “冲击波”,迅速席卷全国大中城市 —— 它因口感好、保质期长、价格亲民、食用便捷深受喜爱,许多年轻人赶车时,会拿 “一个馒头夹一根火腿肠” 边走边吃;国内肉制品电视广告也首次登上中央电视台,当时百姓甚至将 “火腿肠” 誉为 “改革的红蜡烛”。
重大创新往往由多家企业共同推动、持续深耕。“春都” 的探索极大刺激了全行业,1992 年双汇集团紧跟其上马火腿肠生产线,当年就实现销售收入 7.5 亿元、利税 7000 万元;随后金锣集团也不甘示弱,迅速加入火腿肠生产阵营。竞争催生创新,创新又带来差异化:双汇深入研究火腿肠工艺流程的关键技术,针对过去 “小规模生产” 的局限,完成向 “大规模、集约化生产” 的工艺创新,重点突破了批量肉料乳化与斩馅、原料混合与贮存、高温灭菌、连续冷却与风干等核心工艺技术与装备难题。
正是持续不断的创新,让火腿肠产业迎来繁荣。截至 2005 年底,我国火腿肠总产量达 200 余万吨,产品遍布城市与乡村,成为广大消费者最喜爱的食品之一。专家点评指出,火腿肠的发明与规模化生产,历经 150 多年,由法国、美国、日本、中国等国家共同创新、持续努力,这充分说明:创新是方法、是追求、是动力,更是效益;创新需要运用继承、移植、改进、重组、延伸等原理,持续满足市场需求,才能收获 “持之以恒的成功”。在快消领域,火腿肠产业的发展历程,堪称 “持续创新驱动产业壮大” 的典型范例,也为其他快消品类指明了方向 —— 唯有始终保持创新活力,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脚跟、实现长远成长。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