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事、可口可乐悄悄卡位!北美爆火的 “脏苏打水” 杀到中国,能成下一个饮品风口?

新用户-6799

3

2025-10-11

从北美快餐店到高端餐厅,一种名为 “脏苏打水” 的饮品正以 “定制化 + 高颜值” 的标签席卷市场,TikTok 上的相关传播让它从区域小众变成全美爆款,更吸引了百事可乐、可口可乐等巨头纷纷入局。总部位于犹他州的 Swig 作为 “脏苏打水” 的首创者,如今已在 16 个州拥有 140 多家门店,今年迄今为止同店销售额增长了 8.2%,而购买这类饮品的消费者平均消费额比普通饮品高出 3 美元,溢价能力显著。百事可乐不仅推出了野樱桃奶油口味等产品,还计划新增 “脏露” 和 “香草味马克杯漂浮” 两款即饮型脏汽水,可口可乐则通过 Freestyle 定制系统让消费者自由调配糖浆与基底,连麦当劳、塔可钟等快餐巨头也纷纷测试相关口味产品,这场由小众饮品引发的热潮,正随着巨头的加码向全球蔓延。

当北美市场被 “脏苏打水” 点燃时,中国市场也出现了萌芽的迹象。目前国内的脏苏打水主要通过两种路径渗透:一是网红餐饮店的创意尝试,部分精品咖啡馆推出以茶底替代传统苏打水、加入酒类的改良款,如 “荔枝马天尼苏打水”;二是巨头的低调布局,百事推出的 “纯水乐苏打气泡水” 虽未直接使用 “脏苏打水” 概念,但通过添加小苏打与果味糖浆的组合,明显在贴近这一品类的健康化趋势。不过相较于海外的火爆,国内市场仍面临诸多挑战:多数消费者对 “脏苏打水” 的定义模糊,甚至将其与 “高糖”“多添加剂” 等负面标签挂钩,而中国苏打水产量占全球的比例仅为 7.2%,远低于欧洲的 54.1% 和美国的 13.2%,品类认知度和市场基础都较为薄弱。更关键的是,国内茶饮市场已高度细分,喜茶、奈雪等品牌通过水果茶、芝士奶盖等产品牢牢占据高端市场,留给脏苏打水的创新空间本就有限,而 “碳酸 + 奶香” 的核心口感组合,也尚未完全契合中国消费者的口味偏好。


要打开中国市场,脏苏打水首先要解决产品创新与本土化适配的矛盾。Z 世代的饮品消费呈现出 “猎奇与怀旧并存” 的双重需求,他们既追求能成为社交资本的新奇风味,又需要怀旧口味带来的情感锚点,这为脏苏打水的本土化提供了明确方向。品牌可以跳出 “甜腻厚重” 的固有印象,借鉴中式养生概念,推出添加枸杞、红枣的咸甜口味,或是与黄皮、油柑等本土特色水果结合打造地域化产品,既满足猎奇心理,又降低消费者接受门槛。同时,技术层面的痛点也亟待突破,“分层效果难维持”“奶盖易塌陷” 等问题严重影响消费体验,需要通过无菌灌装、新型稳定剂等工艺升级,让产品既能保持颜值优势,又能适配国内餐饮门店的标准化运营需求。


健康概念与口感体验的平衡,则是决定脏苏打水能否立足的核心。77% 的 Z 世代在选择饮品时会关注功能性益处,益生元、低糖等标签成为重要吸引力,未来市场洞察(FMI)预测,2025 至 2035 年全球益生元苏打水市场年复合增长率将达 7.6%,2035 年估值将达 5.836 亿美元。但脏苏打水依赖奶油、糖浆的传统配方,显然与这一健康趋势相悖。品牌必须在配方上做出妥协:用赤藓糖醇等天然代糖替代蔗糖,这类代糖近乎零热量,且经研究证实不会影响葡萄糖和胰岛素浓度,安全性得到权威认可;推出 “轻享版” 产品减少奶油用量,或添加菊粉等膳食纤维强化健康属性。不过需要警惕 “健康营销大于实际功效” 的陷阱,多数益生元苏打水的有效成分含量有限,过度宣传反而可能引发消费者反感,元气森林通过代糖技术平衡口感与健康的经验,或许值得借鉴。


渠道成本与消费场景的适配,是实现规模化扩张的关键。脏苏打水的现场调配特性推高了运营成本,而国内餐饮商家更倾向于标准化产品,这就需要探索低成本解决方案:开发预调包让消费者可自行添加配料,或是与智能饮料机合作实现扫码定制,降低门店操作门槛。场景挖掘也需跳出对海外模式的复制,海外脏苏打水与快餐文化、家庭自制场景紧密结合,百事收购 SodaStream 正是为了抢占家庭市场,而国内则可瞄准火锅店的解腻需求、健身房的电解质补充需求等细分场景,打造 “场景专属饮品”。泰顺天然苏打水矿脉的发现、名仁苏打水 “四位一体” 产能矩阵的搭建,也为国内脏苏打水的供应链建设提供了基础,依托本土优质水源和成熟生产体系,能进一步降低成本、提升品质。

从海外经验来看,脏苏打水的爆发是 “个性化需求 + 社交传播 + 资本助推” 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中国,它能否成为下一个风口,取决于能否在本土化、健康化、场景化上实现突破。百事、可口可乐的试水显示了巨头对这一赛道的看好,但目前更多是 “投石问路”;中小品牌则可聚焦细分领域,用精准的产品和场景定位打开缺口。如果能成功破解 “本土化适配不足”“健康信任缺失”“成本居高不下” 三大难题,脏苏打水或许能复制新茶饮、气泡水的增长奇迹,成为中国饮品市场的新增长极;但若只是简单移植海外模式,缺乏核心创新,它终将沦为餐饮菜单上的短暂 “装饰”,难以掀起真正的行业革命。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