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3
2025-10-11
“与其砸钱补贴别人,不如自己喂饱自己”,刘强东的这句狠话,如今成了京东杀入咖啡赛道的行动纲领。9 月 26 日,京东正式官宣旗下 “七鲜咖啡” 启动合伙人招募,喊出 “三年开 1 万家店” 的激进目标,年底前先冲刺 50-100 家门店。而在北京长保大厦的首店早已打响头炮 —— 补贴后 4 元一杯的美式咖啡,上线即斩获超 4000 单,直接冲上东城区咖啡热销榜前三,给本就激烈的咖啡市场投下了一枚 “价格深水炸弹”。
京东入局咖啡的架势,从一开始就带着 “降维打击” 的意味。价格是其最锋利的武器:原价 16 元的美式咖啡,在百亿补贴加持下骤降至 4 元,椰青美式、茉莉花拿铁促销价仅 6.18 元和 7.18 元,比瑞幸、库迪还要便宜 20%-30%。这种 “地板价” 背后,是京东精心设计的 “轻资产 + 强供应链” 打法:采用 “依附 + 独立” 双轨模式,初期以 10 平米的 “店中店” 形式内嵌于七鲜小厨,共享成熟客流与空间;后期再拓展独立点位,而 10 平米的门店面积比瑞幸纯外卖店还小一半,极致压缩租金成本。合伙人门槛更是低到诱人:仅需提供场地、承担 1 万元装修费和 10 万元保证金,人员招聘、运营管理全由京东包揽,甚至连咖啡机、原料都能通过集中采购拿到比市场价低 20% 的供货价。招募计划启动一周就收到超 2000 份申请,其中六成来自下沉市场,足见其吸引力。
七鲜咖啡的底气,本质是京东生态的全面赋能。刘强东早已定下规矩:京东所有业务都围绕供应链展开,咖啡自然不例外。通过将成熟的供应链能力转化为可复制的加盟体系,七鲜咖啡实现了 “重能力 + 轻扩张” 的平衡 —— 原料集中采购降低损耗,京东秒送的即时配送网络保障履约,七鲜超市的会员体系提供精准客流。更妙的是生态协同效应:已有三成咖啡订单用户会同步购买超市商品,而超市会员开通咖啡会员的转化率高达 25%,这种 “咖啡引流、生态变现” 的模式,是纯咖啡品牌难以企及的优势。此前七鲜推出的 1L 大容量美式咖啡,更是凭借 8.9 元的低价和 “零糖零脂” 属性引爆华北市场,90% 销量来自北方,75% 购买者是 25-35 岁职场人,复购率超 40%,还带动冰杯、果汁等关联商品热销。
但热闹背后,是 1.2 万亿咖啡市场早已白热化的竞争格局。2025 年中国现制咖啡茶饮市场规模预计突破 1.2 万亿元,但 CR5 市占率已升至 61%,马太效应愈发显著。瑞幸以 27814 家门店断层领先,库迪紧随其后拥有 1.5 万家门店,幸运咖凭借下沉策略超越星巴克跻身第三。这些头部品牌不仅在规模上占据优势,还在产品创新上持续发力:瑞幸每月上新十余款风味咖啡,库迪推出羽衣甘蓝美式切入健康赛道,星巴克坚守 “第三空间” 体验。相比之下,七鲜咖啡目前仍依赖与小咖咖啡的合作,在咖啡豆烘焙、口味研发上尚无显著差异,核心竞争力仍停留在 “低价” 层面。更现实的是,咖啡行业盈利难题始终存在,即使是头部品牌也多处于亏损状态,七鲜咖啡的补贴只能解一时之渴,当补贴退坡,4 元美式的性价比神话能否延续仍是未知数。
对加盟商而言,这场 “造富运动” 暗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京东的核心目标是通过咖啡抢占线下高频场景,弥补线上流量红利消退的缺口,因此 “规模化扩张” 优先级远高于 “单店盈利”。这种诉求可能导致门店过度密集,形成内部竞争;而标准化运营虽能保证品质稳定,却也可能忽视本地化需求 —— 比如南方消费者更偏爱果咖,北方市场则热衷纯美式,统一的产品体系未必适配所有区域。有河北加盟商透露,开业初期京东会派督导驻店,但三个月后便转为线上沟通,问题响应效率大幅下降,而目前日均 200 杯的订单量,靠补贴才能勉强维持收支平衡。更关键的是,10 万元保证金与后续运营成本,对下沉市场创业者仍是不小的压力,一旦品牌势能减弱,首当其冲的便是加盟商。
京东的 “咖啡算盘”,本质是一场生态流量的博弈。七鲜咖啡与其说是一门独立生意,不如说是京东本地生活事业群的 “流量抓手”—— 通过 4 元美式吸引用户到店或下单,再通过七鲜小厨、超市、闪购等业务实现流量变现。这种模式能否成功,取决于生态协同的转化率:目前咖啡用户带来的超市附加消费客单价仅 20 元,如何将 “一次性咖啡消费者” 转化为 “高频生态用户”,仍是京东需要破解的难题。对整个行业而言,七鲜咖啡的入场可能加速洗牌,倒逼瑞幸、库迪在供应链效率上进一步升级,但也可能因过度价格战导致行业利润空间持续压缩。
从补贴别人到自己下场,刘强东的咖啡野心清晰可见。但在 7 万家门店扎堆的红海市场中,仅靠低价和生态背书未必能撑起 “三年万店” 的梦想。对消费者来说,4 元美式的红利值得享受;但对跃跃欲试的加盟商而言,在追逐风口前,更需想清楚:自己是京东生态的受益者,还是这场规模竞赛中的 “垫脚石”。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