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4
2025-10-09
一则 “西贝 21 元馒头降到 3.9 元” 的消息近日在社交平台发酵,让深陷预制菜争议的西贝再次站上舆论风口。然而现代快报记者实地探访南京新街口西贝门店后发现,这场价格风波实为一场误会 —— 店员明确回应,21 元的馒头是 “脸盆那么大” 的特色款,与 3.9 元的普通款并非同一产品,所谓 “降价” 纯属误读。但值得关注的是,午市高峰已过的门店内仅有五六桌客人,以家庭客群为主,而每位到店消费顾客均可获赠 100 元堂食代金券的促销活动,透露出这家餐饮巨头在客流承压下的自救信号。
这场馒头价格误会,实则戳中了西贝多年来的价格敏感神经。早在 2021 年,西贝一款售价 21 元的古法戗面馒头就因 “天价” 标签引发热议,彼时品牌回应称其采用内蒙古河套雪花粉,经三重发酵、多次戗面等复杂工艺制成,食材成本与工艺成本远高于普通馒头。而此次引发误会的 3.9 元手工戗面馒头,实为西贝后续推出的常规款产品,二者在分量、工艺复杂度上存在本质区别,且有记者发现,21 元的古法戗面馒头早已在部分门店下架,目前在售的多为 3.9 元款。这种产品差异却被解读为 “降价”,背后是消费者对西贝定价体系的长期关注 —— 数据显示,西贝人均消费约 85.03 元,远超九毛九等同类西北菜品牌的 54.91 元,“性价比” 始终是其绕不开的舆论焦点。
馒头争议的发酵,恰逢西贝因预制菜问题遭遇经营寒流。9 月中旬,罗永浩公开吐槽西贝 “几乎全是预制菜却价格高昂”,晒出五人 830 元的账单引发热议,随后的舆论战让西贝蒙受重创:创始人贾国龙坦言门店日营业额一度减少 100 万至 300 万元,北京核心门店午间等位桌数降幅超七成。尽管西贝随后发布致歉信,推出开放后厨参观、儿童餐现炒、羊肉串现串现烤等 9 项整改措施,但信任危机已传导至终端客流。记者探访的南京门店午间冷清景象并非个例,多地消费者反馈,以往需要排队的西贝门店如今 “随到随坐”,家庭客群虽仍是主力,但消费意愿明显降温。
为挽回客流,西贝紧急推出的 “消费满赠 100 元代金券” 活动,堪称餐饮行业典型的 “复购引流术”。根据活动规则,顾客任意消费即可领取代金券,10 月 8 日前领券、10 月 31 日前使用,精准覆盖国庆消费旺季。这种策略在餐饮行业并不鲜见,数据显示,赠送 “回头券” 能将新客转化为老客的概率从 20% 提升至 55%,且投入产出比可达 1:6,远超无差别打折的效果。对西贝而言,这张代金券既是短期救市的手段,也是修复客群关系的尝试 —— 在预制菜争议导致消费者信任受损的背景下,用实际优惠降低到店门槛,成为其稳住基本盘的关键一步。但店员透露 “目前未接到菜品价格调整通知”,也暗示品牌仍在权衡 “提质” 与 “降价” 的平衡,并未选择简单的低价策略。
这场馒头价格误会与客流危机,折射出西贝乃至整个连锁餐饮行业的深层困境。西贝的高价标签并非凭空而来,其为保障品质投入了高昂的供应链成本:在内蒙古武川建立莜面基地,采用瑞士布勒设备加工,仅莜面就需经过 28 道检测关卡,21 元馒头的原料与工艺投入确实远超普通产品。但在预制菜争议中,消费者将 “工业化生产” 与 “高价” 直接挂钩,忽视了中央厨房半成品与预制菜的本质区别,导致品牌价值认知出现偏差。更严峻的是,行业监管正逐步收紧,国家卫健委主导的《预制菜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草案已通过专家审查,即将公开征求意见,未来餐饮企业需明确标注预制菜使用情况,这意味着西贝必须在透明化与成本控制间找到新平衡。
西贝的处境也是中式正餐连锁品牌的缩影:在消费理性化与行业标准化的双重压力下,如何平衡品质、价格与信任成为共同课题。此次馒头价格误会虽已澄清,但消费者对 “物有所值” 的追求不会改变;100 元代金券能短期提振客流,但长期仍需靠产品力与透明度赢回人心。目前,西贝已着手调整产品结构,将更多菜品改为门店现制,试图重构消费信任。这场从 “馒头误会” 开始的舆论风波,或许将成为西贝战略转型的催化剂 —— 当 21 元的 “品质馒头” 与 3.9 元的 “大众馒头” 各归其位,当预制菜使用透明化落地,这家餐饮巨头才能真正走出 “高价争议” 的泥潭,在家庭欢聚餐厅的定位上站稳脚跟。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