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7
2025-09-30
国民商超大润发陷入食品安全信任危机!近日,沈阳消费者在大润发和平店购买的 “鑫思琪五仁小月饼”,配料表中赫然出现 “脱氢乙酸钠” 字样,而这款添加剂早在 2025 年 2 月 8 日新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添加剂使用标准》实施后,就已被禁止用于糕点、焙烤食品馅料等品类。面对投诉,大润发给出的解释是员工上架时未核对信息,直接复用了去年的旧标签档案,还强调今年进货的月饼经厂家检测实际未添加该成分。这场 “标签与实物不符” 的风波,不仅让消费者对货架上的食品信息产生质疑,更暴露了连锁商超品控流程中的致命漏洞。
此次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涉事添加剂的禁用属性与标签失误的严重性。脱氢乙酸钠作为曾广泛使用的防腐剂,因能高效抑制霉菌、延长保质期,过去常出现在预包装糕点中,但随着毒理学研究的深入和烘焙食品消费量的激增,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现,长期大量摄入可能导致动物体重下降、肝肾组织变化等问题,结合替代防腐剂的成熟,最终明确将其从糕点类食品的添加剂清单中剔除。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并非突然实施,2024 年 3 月就已发布,预留了近一年的过渡期,足够企业完成配方调整与标签更新。桃李面包早在 2024 年 10 月就宣布所有新品停用该成分,豪士食品、良品铺子等品牌也已完成替代升级,而大润发却以 “复制旧标签” 为由出现疏漏,显然与行业常态脱节。
更令人担忧的是,大润发的失误完全违背了自身公开的食品管理制度。根据其内部规定,新品上架需经过采购审核、品控检测、标签核对等多重流程,采购部门应及时获取供应商提供的最新配料信息,运营部门负责标签设计与合规审核,楼层团队还要进行上架前自查。而此次涉事月饼的标签问题,本质上是全链条审核的集体失效 —— 既未核对厂家提供的 2025 年新版检测报告,也未按照法规变化更新系统档案,甚至跳过了最基础的标签与实物一致性检查。这种漏洞并非个例,近年来大润发多次因食品安全问题被曝光,从销售过期肉类到果蔬农残超标,品控短板早已显现,此次标签事件不过是旧疾复发。
从法律层面看,即便月饼实际未添加禁用成分,错误标签仍可能构成违规。最高法 2024 年 8 月实施的相关司法解释明确规定,食品标签未正确标明食品安全标准要求的事项,足以导致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产生误解的,经营者不能以 “瑕疵不影响安全” 为由抗辩。对于注重 “清洁标签” 的当代消费者而言,配料表中的禁用添加剂字样,直接影响购买决策,尤其中秋月饼多为家庭共享,家长群体对儿童食品成分的敏感度极高,这种标签失误已构成对消费信任的侵害。目前已有消费者提出 “退一赔十” 的诉求,若监管部门认定标签错误具有误导性,大润发或将面临行政处罚与民事赔偿的双重压力。
此次风波也折射出烘焙行业标签管理的普遍痛点。随着食品添加剂标准的动态调整,从防腐剂到甜味剂的使用范围不断优化,但部分企业尤其是中小型供应商,存在标签更新滞后、信息传递不畅等问题。而商超作为直面消费者的 “最后一道关口”,本应承担起审核把关的责任,但现实中却常因追求上架效率、压缩人工成本而简化流程。数据显示,2024 年全国市场监管部门查处的食品标签违法案件超 2.3 万起,其中 60% 源于商超未履行审核义务,类似大润发 “复制旧标签” 的操作在行业内并不罕见。
大润发的回应显然未能平息舆论。消费者更关心的是,如何确保货架上其他食品的标签真实准确?那些已售出的错误标签月饼是否会引发健康误解?截至目前,大润发仅表示将整改标签、加强员工培训,但未公布具体的排查范围与补偿方案。作为年营收超千亿的连锁商超巨头,大润发的品控能力直接关系到数千万家庭的饮食安全,此次事件既是警示也是契机。若能借此完善标签管理系统,建立法规变化自动预警机制,强化全流程追责制度,或许能重赢信任;但如果仅仅将责任推给基层员工,回避管理漏洞,终将在激烈的零售竞争中失去消费者的青睐。毕竟在食品安全领域,细节失误的代价,从来都比想象中更高。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