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23
2025-09-29
2024 年中国餐饮业半数网红店夭折的寒冬里,滨寿司、寿司郎却在一线城市逆势狂飙:北京寿司郎工作日下午 4 点就排到 1600 多号,黄牛号炒到 50 元,甚至出现假排队小程序;滨寿司北京首店开业首月销售额达 400 万元,周末排队近 2 小时成常态,食客们以 “老滨蛋子”“喜之郎” 自居,把门店当成日常食堂。可这份火爆在上海彻底失灵 —— 日本三大回转寿司品牌之一的藏寿司在沪经营两年亏损 8190 万元后闭店,先行入驻的滨寿司满是 “味道一般、排队不值” 的差评,寿司郎至今不敢叩开上海市场的大门,同是寿司界 “萨莉亚”,境遇却天差地别。
这些平价寿司能突围餐饮寒冬,靠的是精准踩中年轻人的需求痛点。8 元的生三文鱼被戏称为 “深海大肥猪”,10 元的蓝鳍金枪鱼大腩叫 “深海大西瓜”,滨寿司人均 80 元就能吃到扶墙出,寿司郎更是靠月推 8 元爆款、满 60 元抽奖的 “闯关式体验” 圈粉。它们跳出传统回转寿司的盲目传送模式,用平板点餐 + 轨道直送的科技感流程提升效率,还加了寿喜锅、番茄肥牛拉面等热食适配中国胃,甚至让食客能复刻《蜡笔小新》的用餐场景,情怀与性价比双杀。社交平台上,“滨门做饭大法”“寿司郎省钱攻略” 刷屏,不到 40 元就能 DIY 出百元日料感,精准治愈了消费焦虑。寿司郎母公司 F&LC 的数据更印证其威力:海外市场利润同比暴增 118.9%,市值已突破万亿日元。
极致性价比的背后,是日本餐企在 “失去 30 年” 里磨出的硬功夫。寿司郎后厨的机器人每小时能做 3600 份寿司,把捏寿司的人力需求减少 60%,双轨道系统让寿司流转超 350 米自动报废,报废率从 2.5% 压到 1%,加上平板点餐替代人工,服务员需求降四成,人工成本率仅 27.1%,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供应链上更是精打细算:寿司郎与顺德鳗鱼厂合作十余年,从鱼苗到饲料全程管控,还改用俄罗斯雪蟹、大连海胆等非日食材降本;滨寿司背靠母公司泉盛集团 —— 日本最大餐饮集团的成熟供应链,直接复用食其家的国产化经验。反观溃败的藏寿司,因日本管理层照搬台湾策略拒绝本土化,最终陷入菜品少、品控差的恶性循环,成了反面教材。
上海的 “冷遇”,本质是成熟市场对 “伪稀缺” 的免疫。据上海餐饮烹饪行业协会数据,当地有 4000 多家日料店,从高端怀石到平价居酒屋覆盖全面,消费者早已对 “性价比” 脱敏。而北京平价回转寿司选择稀少,“不吃滨寿司、寿司郎就只能吃预制菜” 的现状,让品牌天然具备竞争优势。即便滨寿司在上海布局了 22 家门店,也敌不过本地市场的激烈内卷 —— 消费者见过更丰富的品类、更稳定的品质,自然对 “排队半小时吃普通寿司” 提不起兴趣。但这并未阻挡品牌的一线城市执念:它们紧盯高端商场与年轻白领聚集区,用紧凑的吧台 + 卡座设计控成本,靠亮眼装修和互动装置制造社交传播点,用低成本自发传播撬动流量,这套打法在北京、广州屡试不爽,寿司郎仅广州就开了 18 家门店,占内地总数近三成。
赛道的火爆已引来更激烈的厮杀。寿司郎计划 2026 财年将大中华区门店扩至 190-193 家,滨寿司国内门店已达 87 家,元气寿司也跟风推出 6 元爆款,价格战硝烟四起。本土品牌更不甘示弱,N 多寿司以 2029 家门店领跑,鲜目录、苍井寿司等近十个品牌门店超 200 家,纷纷借鉴日系的自动化运营与供应链管控思路。但潜在风险同样存在:核污水排放导致的食材来源争议、上海市场暴露的本土化短板,以及网红流量向品牌忠诚的转化难题,都是绕不开的考验。
说到底,滨寿司、寿司郎的走红,是用效率支撑品质、用体验创造溢价的胜利,这也是萨莉亚们的成功逻辑。但上海市场的遇挫证明,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板,只有精准匹配地域需求的生意才够长久。当本土品牌学会这套 “效率密码”,当消费者对性价比的评判回归品质本质,这场平价寿司的狂欢,才会真正沉淀出能穿越周期的好生意。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