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经销商的未来在哪?终局思维下的新变化与破局路径

新用户-2616

42

2025-09-25

经过 1998 年至 2002 年的市场重心下沉,以及 2003 年以来的深度分销,多数区域的渠道层级已几乎无压缩空间,“去中间化” 实则是伪命题 —— 即便去掉一个中间层,新的中间层仍会出现。有人称 “经销商会消失”,隐含逻辑是经销商消失后渠道层级也会瓦解,但真相是:中间商永远存在,只是经销商形态会迭代。就像 20 年前批发商消失后,经销商应运而生,如今经销商的职能是批发商不具备的;而当下形态的经销商终会消失,新形态中间商却会持续存在。

互联网下半场已至。站在传统视角,它是 “传统 + 互联网”;站在互联网视角,是 “互联网 + 传统”,核心都在于以自身为主体。在分销领域,品牌商眼中是 “新营销”,零售商眼中是 “新零售”,中间商眼中则是 “B2B”。经销商若与互联网结合,前端需承接品牌商新营销,后端要连接零售商新零售,自身还得成为 B2B,但这角色并不好当 —— 原本经销商就夹在品牌商与零售商中间,常两头不讨好;即便两头都能讨好,经销商也未必愿意,比如上游是小厂、下游是小店时,经销商有话语权,可这话语权未必有商业价值。从品牌商视角看,经销商仍是其营销与管理的延伸,大品牌尤为明显,过去如此,未来大体也会延续,这是中国市场的特色。站在新零售视角,新零售必然催生 “逆向一体化” 的新制造,不管能否实现,互联网新贵 “去中间化” 的设想会一直存在,却总体不影响中间商角色,经销商注定会改变,正如过去批发商消失、经销商兴起,部分批发商转型为经销商,也有新经销商群体崛起。


商业领域的 “终局思维”,是指特定环境下市场演变的最终格局。若在终局中没有位置,除非中途被收购(找接盘侠)或及时变现,否则终将 “辛苦多年,一夜回到原点”。终局不会立刻到来,但未来必然降临,“不可高估现在,不可低估未来”,即既别忽视未来,也别过度看重现在。抵达终局的最佳方式不是 “与过去决裂”,而是 “积跬步以至千里”。渠道属于 B 端,与 C 端 “烧钱” 造寡头不同,一旦有终局判断,就要 “早起步、小步慢走”,来一场 “慢步马拉松”,而非等非做不可时才 “百米冲刺”。这与战略逻辑相通:战略不是战术之外另起炉灶,而是所有战术达成后,战略自然实现。


所有终局都是特定时间段的终局,这里的终局是 “传统 + 互联网” 的终局。中间商不会消失,判断互联网环境下终局形态的中间商模样至关重要,尽管终局形成是漫长过程。中国当前经销商形态是特例,会向 “常例” 转化,同时融入互联网元素。中国经销商特殊在 “小而全、效率低”—— 规模不大,却把所有渠道职能集于一身。过去增长空间比效率重要,效率低不算问题,但增量遇瓶颈后,效率低就成了大问题。正常情况下,经销商应优先追求效率,开展专业分工与协同。经销商常规职能有推广、订单、仓配、资金四项,凡能集成形成规模优势的,必会成为专业化第三方。其中,仓配最可能形成规模优势,按终局思维,仓配定会第三方化,逐步从经销商职能中剥离,或许部分经销商会转型为专业物流商,但剥离时间难精准预测。早期仓配规模不足时,效率可能比传统模式还低,却不代表它不指向未来。


订单系统是否有集成规模优势,争议颇大,这关乎 B2B 平台能否成立。传统线下订单中,一个人跑单个订单与跑多个 SKU 订单,成本差异显著;数字化订单的优势,可能体现在交付(仓配)环节 —— 即便品牌商的数字化订单,只要与仓配有接口,集成优势就能在配送环节体现。从这个角度看,品牌商的渠道数字化也成立,即便它未必有规模优势,渠道数字化主体可以是品牌商、中间商或第三方平台。过去和现在,经销商承担资金职能,但随着渠道数字化发展,会衍生出数字信用,形成供应链金融,资金可能不再是经销商的必备前提。


如此一来,经销商四大职能里,仓配、订单系统、资金都可能被剥离。若经销商只剩一个职能,那会是什么?经销商能否在终局中立足,取决于其 “终局职能”。仓配未来必然被剥离,资金可能由第三方供应链金融提供,数字化订单平台大概率由品牌商或第三方 B2B 平台掌控,极少是经销商的独立订单平台。如此,剩下的只有 “渠道推广” 这一职能 —— 若连渠道推广都能第三方化,经销商(中间商)才会真正消失,所以渠道推广是经销商的核心职能、终极职能。


中国渠道体系严重依赖人际关系,社群的出现不仅没淡化商业人际关系,反而强化了它(如社交电商、社区团购),新营销所讲的 “打通三度空间”“三位一体”,更是将关系与认知、交易并列。世界商业逻辑有 “认知、交易” 两大变量,中国却多了 “关系” 这一变量。即便渠道数字化了,或认知能通过社群、网络传递,甚至已连接 C 端,基于人际关系的强信任背书仍会存在,推广类销售队伍也会存在,只不过原来地推的 “陆军”,现在变成了 “空军陆战队”。因此,中国未来可能出现 “轻资产经销商”:不需要资金、仓库、配送车,只做渠道推广,与过去的重资产经销商形成鲜明对比。


渠道数字化会成为中间商的 “标配”—— 无论是品牌商主导、第三方推动,还是经销商自建数字化平台,渠道数字化都是必然趋势。对品牌商而言,它能获取 C 端信息、通过大数据洞察需求;对渠道商而言,能获取 B 端信息、通过大数据提升效率。既然中间商的核心价值是 “基于人际关系的渠道链接”,而渠道是 “人的连接”,那 “人的效率” 由什么决定?过去靠个人能力或渠道商管理,渠道数字化后,“数据” 会成为提升推广员效率的主要依据。


经销商的转变,核心是品牌商新营销在经销商环节的延伸,以及渠道数字化、B2B 后的职能拆分。新营销的转变包含四点:其一,业务员从 “陆军” 变 “空军陆战队”。无论多数字化,经销商仍需要业务员,但需从 “地推人员” 变成 “既会处理人际关系,又会做传播” 的 “空军陆战队”,要能打通 “线下、社群、网络” 三度空间,把日常的社群、网络玩法,系统地用到专业工作中。其二,经营 “本地化 IP”。传统线下是一对一关系,本地化 IP 能在社群、网络放大关系 —— 比如 200 个终端 KOL(关键意见领袖)能启动县级市场,200 个本地 IP 能启动市级市场,且遵循 “1 个 IP 影响 9 个粉丝,9 个粉丝影响 90 个用户” 的 “1990” 原理。本地化 IP 可是渠道成员,也可不是,但一定要能推动市场。这两项工作,是把日常玩法转化为有组织的专业动作,无资产投入,纯粹是 “人的改变”,且与社会节奏同步,意义重大,不能只看成 “玩法变化”。其三,渠道数字化。它有三种形式:品牌商主导的渠道数字化、第三方 B2B 平台、经销商自建平台。大型品牌商多会自建,选 B2B 平台要谨慎,多种数字化平台会共存 —— 做渠道数字化没坏处,不做可能错失机会。其四,统仓统配。有的经销商可能专注仓配,有的则会把仓配完全剥离给第三方。

经销商要把握新营销节奏,核心是判断 “未来到来的节奏”。首先,让业务员团队从 “陆军” 变 “空军陆战队”,这事别犹豫,越早开始越好,无需资产投入。其次,做 “本地化 IP 建设”,即便品牌商没要求,也试试,做了就有效果。再次,推进 “渠道数字化”,过程虽长,但品牌商成熟后经销商要跟上,可与优质第三方 B2B 合作,防范应收账款等风险。最后,布局 “统仓统配”,这需要时间,一定是先有渠道数字化成功,才有统仓统配成功 —— 因规模有限,统仓统配成本不低,经销商要慢慢来。现在经销商在仓配环节投入大,一旦仓配剥离,“考核核心职能(推广职能)” 的时刻就到了,没有核心职能的经销商,处境会很危险。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