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9959
5
2025-11-12
千年茶文化撞上新消费浪潮,催生出一个硝烟弥漫的万亿战场!壹览商业联合茶咖观察发布的《2025现制茶饮行业研究报告》揭示:2025年国内现制茶饮市场规模将突破3000亿元,诞生数百个品牌及6家上市公司,全国门店总量飙至41.5万家。但繁荣背后是残酷的存量博弈——“一条街10家奶茶店”成常态,产品同质化、价格战白热化,2022年行业新增注册量同比暴跌41.2%,增速回调已成定局。从2000年粉末冲调的启蒙期,到连锁扩张的标准化时代,再到原料升级的品质竞争,现制茶饮行业已从“野蛮生长”迈入“系统化拼杀”阶段,上游供应商、中游品牌商、下游平台的全产业链生态,正重构着40余万家门店的竞争逻辑。

头部品牌“巨无霸”效应与区域分布失衡,构成行业格局的核心底色。截至2025年9月,30个代表性品牌门店总量达13.1万家,蜜雪冰城以4.38万家门店稳坐头把交椅,规模接近第二名古茗(1.2万家)的4倍,门店破万的品牌仅3家,1000家门店成为头部阵营的“入场券”。区域分布上,“南多北少、东强西弱”格局悬殊:广东省以8.2万家门店居首,仅广州1.4万家门店就堪比整个河北省总量;江苏、浙江等省虽突破2万家,但西部地区门店占比仅4.6%,每万人门店数2.3家,远低于东部的2.9家。更关键的是,低线城市门店占比超50%,村镇市场仍是蓝海,头部品牌凭借全国化布局收割红利,中小品牌则困守区域市场,行业集中度低但寡头效应初显,马太效应正在加剧。
消费者画像与行为变迁,成为品牌破局的关键钥匙。女性以6:4的比例占据消费主力,18-35岁的00后、90后占比66.1%,月收入3000-10000元的白领、学生构成“悦己型”核心客群。线下场景仍是主战场,到店自提与堂食占比最高,男性及中老年群体更依赖线下体验,而18-35岁女性则偏爱“线上点单+线下自提”的灵活模式。决策逻辑上,食安、健康、价格成核心三要素:男性重品牌、女性易被营销影响,18-25岁追口味、45岁以上重健康,男性对原料质量的担忧更甚,中老年对食安敏感度最高。这种细分需求差异,倒逼品牌从“大众爆款”转向“精准狙击”,而加盟模式的盈利困境也随之凸显——古茗广西样本店月销22万元时回本周期13.4个月,蜜雪冰城月销16万元则需21.1个月,若流水不达标,回本周期将拉长至3年以上。
产品与营销的“内卷”与“升级”,并行上演着行业进化史。产品端陷入“创意过剩、差异稀缺”的怪圈,2025年上半年10家头部品牌上新277款,但多为茶基底、乳品、水果的排列组合,头部品牌凭借“研发-量产-供应链反哺”的哑铃型结构形成壁垒,中小品牌只能被动跟进。营销端则从“数量竞赛”转向“质量比拼”:2025年1-7月头部品牌联名次数仅40次,同比下降41.2%,单纯IP噱头失效,自有IP价值崛起——蜜雪冰城“雪王”、茶百道“丁丁猫”等通过角色化记忆降低营销成本,影视综艺类IP取代游戏动漫成为联名新宠。数字化则成为提效核心,智慧工地系统实现“AI盯工地”的扩店革命,自动去皮机、智能出茶机等设备使备料效率提升15倍,人效释放30%,智能存储让售罄率降低50%,数智化正重塑门店运营的每一个环节。
出海成为行业新增长曲线,东南亚与欧美走出两条截然不同的路径。东南亚凭借年轻人口、文化相近性成为“第一站”,近20个中国品牌扎堆布局,甜啦啦印尼单国门店破百,东南亚总量超200家,单店日营收超万元,通过“总部统筹+本地采购”控制成本。欧美市场则主打“高溢价+文化输出”,美国门店一杯茶饮售价6-10美元,是国内3倍,纽约法拉盛已形成“中国茶饮一条街”,霸王茶姬、喜茶等品牌密集落地。策略上,东南亚靠价格与密度取胜,欧美则讲“东方故事”:霸王茶姬以“东方茶·当代喝”塑造美学认知,喜茶推“灵感茶+烘焙”复合业态,柠季尝试“茶+简餐”融入西方节奏。但出海挑战重重,运营本土化需适配信用卡支付、堂食外卖并行的模式,欧美高人工高房租制约加盟效率,文化上还要在咖啡主导市场中突围,部分品牌已调整糖度、融入环保设计适配本地需求。

资本市场冷暖交替,终将让行业回归本质。一级市场在2021年热潮后经历三年下滑,2025年才现回暖迹象,港股成为上市主阵地,蜜雪冰城以远超同行的市值和营收独立成档,古茗、霸王茶姬构成第二梯队。当资本退潮,供应链与产品力成为终极壁垒:区块链溯源使茶叶流通效率提升25%,智能设备节省30%人力成本,新加坡海外单店月销达国内1.5倍。从东南亚的性价比扩张到欧美的文化溢价,从加盟模式的效率之争到数字化的提效革命,现制茶饮行业正站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它承载着千年茶文化的基因,又演绎着新消费的创新法则,未来唯有坚守“品质为根、效率为翼”,在本土化深耕与全球化突破中找到平衡,才能在41.5万家门店的混战中行稳致远,这场商业进化,更是中国消费文化的复兴之路。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