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111
3
2025-11-10
第八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上,全球健康水果引领品牌新西兰佳沛成为焦点,以“营养可持续,健康共未来”为主题,于11月6日上午接连推出两场重磅活动——“阳光食育·营养‘佳’倍 健康成长计划”公益项目启动会与“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课程2025年项目总结会。两场活动均聚焦下一代营养膳食科普,全方位展示了佳沛在医院、学校等儿童健康教育场景中的深度参与和创新实践,通过天然营养理念的传播与落地,为“健康中国2030”目标注入强劲动力。佳沛全球首席执行官杰森·特布雷克明确表示,“成为全球最健康的水果品牌是佳沛面向2035年的长期愿景,而中国市场在这一愿景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我们将与本地伙伴携手,引领行业迈向更健康、可持续的新高度。”进博会这一国际平台,再次成为佳沛传递健康承诺、深化中国市场布局的核心阵地。

“阳光食育·营养‘佳’倍 健康成长计划”的启动,彰显了佳沛以专业力量助力儿童健康的决心,多方协作让公益落地更具实效。在2025“体重管理年”行动背景下,该项目由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发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提供专业支持,佳沛中国深度参与,致力于构建科学化、体系化的儿童营养教育模式。启动仪式上,佳沛向上海市儿童基金会捐赠1万颗阳光金果,为项目首阶段在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的成果深化与落地注入动能。此前,项目已在复旦儿科开展爱心公益活动,联合临床营养科团队发布《儿童营养健康食谱3日餐》,并向就诊家庭发放“营养关爱礼包”,将专业营养知识转化为家庭可操作的食养方案。上海市儿童基金会副理事长陈勇坦言,“此次三方合作实现了资源整合,让营养健康从理念真正落地为实践,为孩子成长关键期提供科学支持”;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党委书记李倩也表示,这是将专业营养知识转化为生活指南的有益尝试,更是儿童友好医院建设的重要公益实践,佳沛全球首席营销官黄国慧则强调,“天然营养是孩子成长的持久力量,这既是品牌使命延伸,更是助力‘健康中国’的长期承诺”。
随后举行的“知食慧育”儿童食育标准化项目2025年总结会,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三年成绩单,更展现了儿童营养教育的创新路径。作为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主办、佳沛中国大力支持的全国性项目,此次总结会汇聚多方专家,回顾成果并探讨未来方向。自2023年启动以来,项目以体系化课程与互动教学为核心,已覆盖全国35个城市、近2000所学校和300余个社区,预计2025年累计惠及150万名学生及家庭。中国学生营养与健康促进会名誉会长陈永祥高度评价,“‘知食慧育’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的健康教育新模式,是‘健康中国行动’的典型实践”。2025年项目更实现多维升级:紧扣“体重管理年”引入“营养素密度”概念,通过课堂实验和趣味游戏传递“吃得精、吃得好”的理念;推广“双师课堂”融合专家讲授与教师互动,提升课程科学性;为500所学校配备新一代互动教具增强教学效率。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罗小琴教授现场科普时举例,“1颗佳沛黄心奇异果的维C含量约等于6.2个橙子,完美诠释了高营养素密度的价值”,让在场嘉宾直观感受到天然营养的力量。
佳沛在营养教育领域的深耕,离不开其产品的硬核品质支撑,更源于对中国市场需求的深刻洞察。作为全球高端健康水果品牌,佳沛奇异果富含维生素C、膳食纤维等多种营养素,其中阳光金果因超高营养素密度被誉为“营养小金矿”,从新西兰果园到中国餐桌,每一颗都承载着品牌对营养、健康与可持续的承诺。近年来,面对中国“隐性饥饿”、超重肥胖等公共健康挑战,消费者对营养知识和健康生活方式的需求日益提升,佳沛精准对接这一趋势,积极响应“合理膳食行动”“体重管理年”等国家倡议。除了落地两大儿童营养项目,佳沛还长期支持中国营养学会发布《食物营养素密度概念与健康价值报告》等科研成果,通过多维度传播将复杂的营养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理念,帮助公众实现“吃得科学、吃得均衡”。这种“科研+教育+公益”的模式,让佳沛的天然营养理念不仅停留在产品层面,更深度融入全民健康生态。

借助进博会的国际影响力,佳沛再次夯实了“与中国共赢、与中国共育”的发展理念,更清晰勾勒出未来蓝图。佳沛大中华区总裁蒋时杰表示,“进博会为我们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未来将携手更多伙伴推广营养健康知识,支持全民营养事业”。从医院场景的公益捐赠到校园场景的食育课程,从科研成果的转化到公众认知的普及,佳沛已构建起多元化的营养健康传播体系。展望2035年“成为全球最健康水果品牌”的愿景,佳沛的核心路径愈发清晰:以高品质产品为根基,以专业合作为支撑,以本地化教育实践为抓手,持续深化营养健康科普。在“健康中国2030”的大背景下,佳沛的进博会之行不仅是一次品牌展示,更是一次健康承诺的重申,随着更多营养教育项目的落地,这个来自新西兰的水果品牌,正成为中国全民健康事业的重要参与者和推动者,与中国市场共筑健康未来。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