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5657
11
2025-10-29
靠“2元甜筒”“4元柠檬水”筑起千亿商业帝国的蜜雪冰城,突然向啤酒赛道挥出重拳——今年10月,蜜雪集团宣布以近3亿元代价收购“鲜啤福鹿家”53%股权,正式跨界鲜啤领域。这场看似突然的“买醉”,却因关联交易引发热议:鲜啤福鹿家原实控人田海霞是蜜雪CEO张红甫的配偶,外界质疑这是“夫妻间的利益输送”。但在接近蜜雪的投资人看来,舆论焦点跑偏了,“更该关注的是蜜雪寻找第二增长曲线的商业逻辑”。彼时的蜜雪已手握诸多光环:3月港交所上市后市值一度突破2000亿元,跻身港股“三朵金花”;孵化的咖啡品牌“幸运咖”截至10月24日门店超9000家,剑指“年内万店”;上半年营收148.75亿元、净利润27.18亿元,在六家上市新茶饮公司中双双登顶。但高增长背后,“新茶饮增速放缓”“门店规模触顶”的阴影已现,收购鲜啤福鹿家,正是这位“雪王”破解增长焦虑的关键落子。

这场收购的细节设计,暗藏蜜雪对风险与估值的精准把控,也回应了外界的核心质疑。交易分两步完成:先以2.856亿元增资认购鲜啤福鹿家51%股权,再以1120万元从独立第三方受让2%股权,最终实现绝对控股,标的总估值5.6亿元。针对“估值过高”的争议,投资人解释,增资对应的投前估值2.744亿元,处于独立评估师2.45亿-2.77亿元的估值区间内,属于合理范围。而鲜啤福鹿家本身早已带着“蜜雪基因”:2021年成立后,品牌色调、卡通“小鹿”IP与蜜雪风格高度契合,4.9元-9.9元的鲜啤售价仅为同类精酿的1/3-1/2,17.02元的客单价远低于泰山原浆(44.3元)、海伦司(65.9元)等同行,精准匹配蜜雪的平价客群。截至2025年8月,其门店已突破1200家覆盖28个省份,采用“现制现饮”模式布局社区、商圈等场景,2024年已实现107万元税后盈利,这些基础让蜜雪看到了复制成功的可能。
蜜雪敢于跨界鲜啤,底气源于其经幸运咖验证的“平价+供应链”复制公式。2017年入股的幸运咖,初期因定位模糊一度陷入困境,门店仅几十家、单价涨至18元。2020年张红甫亲自操盘改革,回归“5.9元美式”的平价路线,更关键的是复用蜜雪的供应链能力——共享5万家现制饮品的采购、物流网络,在河南焦作、海南建成年产能合计2.8万吨的烘焙工厂,将咖啡成本压至极致。这一模式让幸运咖今年冲击“万店目标”,截至10月门店超9000家,成为平价咖啡赛道龙头。如今收购福鹿家,蜜雪的逻辑如出一辙:将自建的五大生产基地、100%核心原料自产能力延伸至啤酒领域,啤酒花、麦芽等原料通过大宗采购降低成本;依托覆盖全国的物流网络,解决鲜啤0-8℃低温锁鲜配送需求,甚至已联合物流供应链试点;更计划通过5.3万余家门店的加盟体系快速扩张,让鲜啤借助奶茶门店的流量触达消费者。
鲜啤赛道的蓝海潜力,也让这场跨界具备了想象空间。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鲜啤市场规模预计突破800亿元,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达12%-15%,其中国产精酿鲜啤复合增长率更是高达26%,远超传统啤酒市场。这一赛道已吸引众多玩家入局:喜茶推出“昼夜诗酒茶”系列,盒马、胖东来主打9.9元精酿引发抢购,三只松鼠等零食品牌也宣布重构年轻饮酒场景。但蜜雪的优势在于极致性价比与渠道深度——福鹿家4.9元的基础款鲜啤,价格仅为同行1/3,且能借助蜜雪在三线及以下城市57.4%的门店渗透率,切入下沉市场的“社交微醺”场景。不过挑战同样明显:鲜啤品控难度远高于奶茶,保质期短且对冷链要求极高;啤酒的社交属性需要培育“奶茶+鲜啤”的消费习惯;此外酒类销售资质审核、加盟商培训等问题,都需要蜜雪逐一破解。

这场“买醉”本质上是蜜雪对抗增长焦虑的必然选择。中国新茶饮市场增速已从2023年的44.3%放缓至2025年的12.4%,蜜雪国内门店容量预计约6.1万家,当前5.3万家门店已逼近天花板,古茗、茶百道等对手还在加速下沉。资本市场也给出压力,尽管上半年营收、净利润双双领跑行业,但蜜雪股价持续回调,投资者担忧其增长动力。此前蜜雪将出海与幸运咖作为突破口,东南亚市场已布局中亚、筹备美洲首店,幸运咖也开出马来西亚首店,但前者面临文化适配挑战,后者需应对库迪2000多家海外门店的竞争。收购福鹿家则提供了新的增长曲线:鲜啤赛道虽规模不及奶茶咖啡,但高增速与蜜雪的供应链能力高度契合。未来能否成功,关键在于能否将“平价供应链+加盟扩张”的基因注入鲜啤领域。若能复制幸运咖的成功,蜜雪将从“奶茶巨头”升级为覆盖茶饮、咖啡、鲜啤的综合快消品牌;即便短期遇挫,这场布局也为行业探索了“供应链复用+品类延伸”的转型路径,为下沉市场消费升级提供了新样本。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