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当劳矿泉水卖 8 块 1 瓶,电商仅 1.46 元!门店回应:定价可口可乐定的,顾客可选其他饮料

新用户-6799

10

2025-09-29

近日,重庆、上海、西安等地的麦当劳门店被网友集体吐槽 “矿泉水刺客”—— 单瓶纯悦矿物质水在重庆门店售价 8 元,上海、西安门店卖 7.5 元,而在可口可乐官方电商旗舰店,同款 550ml 规格的纯悦水 12 瓶整箱仅售 17.5 元,折算单瓶约 1.46 元,门店价格竟是电商价的 5 倍多,如此悬殊的定价差瞬间冲上社交平台热搜,不少网友直言 “在麦当劳买水,买的是‘应急税’吧?”

这场定价争议的核心,其实是 “场景消费” 与 “常规零售” 的成本逻辑碰撞。重庆某麦当劳门店工作人员在回应时提到,这款纯悦矿泉水由可口可乐通过 “专门渠道供应”,与市面产品差异不大,但定价由可口可乐和麦当劳公司共同决定,门店没有修改权限。这背后藏着双方长期的合作机制 —— 作为可口可乐的重要战略客户,麦当劳的饮品供应采用 “定制化渠道体系”,从仓储、配送、陈列到补货,都有专属的服务流程:比如为了保证每瓶水的新鲜度和品相,可口可乐会采用 “小批量高频次” 配送,避免门店积压库存;配送车辆需满足恒温冷链要求,防止夏季高温影响水质;甚至连门店内的陈列位置,都要配合麦当劳的整体动线设计,占用冷藏柜或货架空间。这些 “专属服务” 的成本,最终都会分摊到单瓶水的定价中,而电商平台的整箱销售模式,不仅能通过批量采购压低原料成本,还能依托大仓集中仓储、干线物流分摊运费,单瓶成本自然大幅降低。


从商业逻辑来看,麦当劳的 8 元矿泉水定价,本质是 “场景溢价” 下的常规操作,并非行业个例。仔细观察会发现,几乎所有线下即时消费场景都存在类似定价:肯德基门店的同款纯悦水售价 7 元,星巴克的依云水卖 18 元,电影院的瓶装水普遍在 5-10 元区间,就连便利店的矿泉水价格也比超市贵 20%-30%。这背后是线下门店不可替代的 “即时性价值”—— 消费者走进麦当劳买水,大多是应急需求:可能是吃汉堡时觉得口干,可能是没带水又急需解渴,此时他们追求的是 “快速获取” 而非 “性价比”,愿意为 “不用跑远、即时拿到” 支付溢价。就像没人会吐槽 “电影院可乐卖 15 元比超市贵 3 倍”,因为消费者买的不仅是饮料,还有 “观影过程中不用离场买水” 的体验,麦当劳的矿泉水定价,正是抓住了这种 “应急消费” 的心理。


更关键的是,麦当劳的饮品定价体系本身就存在 “分层策略”,并非强制消费者购买高价矿泉水。门店工作人员提到 “顾客可选择其他饮料”,并非敷衍之词 —— 翻开麦当劳菜单,10 元以内的饮品选项其实很多:3 元的小杯可乐、4 元的冰红茶、5 元的柠檬茶,甚至 6 元的热牛奶,性价比都远高于 8 元的矿泉水。从消费数据来看,矿泉水在麦当劳的饮品销量中占比不足 5%,绝大多数顾客会选择碳酸饮料、茶饮料等性价比更高的品类,这意味着 8 元矿泉水更多是 “补充选项”,而非主流产品,针对的是少数有 “喝矿泉水” 特定需求的人群(比如不喝含糖饮料、对水质有要求的消费者)。这种分层定价,既满足了不同顾客的需求,也让品牌在 “覆盖需求” 和 “控制成本” 之间找到了平衡。


不过,网友的吐槽也并非没有道理 ——8 元的定价与电商 1.46 元的价差,确实容易让消费者产生 “被宰” 的错觉。这种错觉的根源,是 “跨场景比价” 带来的心理落差:消费者习惯了电商平台 “整箱囤货” 的低价,却忽略了线下门店 “单瓶即时供应” 的成本结构差异。以重庆某麦当劳商圈门店为例,其单瓶矿泉水的成本不仅包括可口可乐的供货价,还涵盖了:门店 15 元 / 平方米 / 天的核心商圈租金(每瓶水分摊约 0.8 元)、冷藏柜 24 小时供电成本(每瓶分摊 0.3 元)、员工上架陈列的人力成本(每瓶分摊 0.5 元),再加上品牌方的利润留存,最终定价 8 元其实在合理的商业范畴内。但普通消费者很难清晰感知这些 “隐性成本”,只看到 “同样的水,哪里买价差这么大”,自然会产生不满。


从行业视角来看,麦当劳的矿泉水定价争议,也折射出线下餐饮的 “成本压力困境”。近年来,核心商圈的租金、人力成本持续上涨,餐饮品牌为了维持利润,往往会在 “非核心产品” 上设置一定溢价 —— 矿泉水不属于麦当劳的主力饮品,销量占比低,即便定价较高,也不会影响大多数消费者的选择,却能为门店带来额外的利润补充,缓解运营压力。这种策略在餐饮行业十分普遍,比如火锅店的酸梅汤售价 12 元,成本仅 2 元左右;面馆的瓶装醋卖 5 元,超市仅 1.5 元,本质都是 “通过非核心产品的溢价,补贴主力产品的成本”。

对于消费者而言,面对这种 “场景定价” 其实无需过度焦虑 —— 麦当劳并未强制消费矿泉水,门店提供的低价饮品选项足够丰富,若对价格敏感,完全可以选择可乐、茶饮料,或自带饮用水。而对于麦当劳和可口可乐来说,此次争议也为品牌提了个醒:在设置场景溢价时,不妨通过 “透明化沟通” 或 “组合优惠” 减少消费者的抵触情绪,比如在矿泉水旁标注 “应急补给选项,整箱购买可咨询店员”,或推出 “汉堡 + 矿泉水” 的小额优惠套餐,既保留定价逻辑,又能提升消费者的体验感。毕竟,商业定价的核心是 “供需平衡”,只有让消费者感受到 “花的钱有对应的价值”,才能真正实现品牌与消费者的双赢。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