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超疯抢自有品牌!永辉押注、山姆紧急认错,巨头们争抢的 “王牌” 是风口还是深坑?

新用户-6799

4

2025-09-22

2024 年,商超圈围绕 “自有品牌” 的战争愈发激烈。连续亏损数年的永辉,请来 “神话级” 的胖东来帮扶团队,高调宣布五年内要开发 500 个自有品牌单品,目标让其占总销售的 40%;山姆因悄悄把部分自有品牌 Member’s Mark 换成好丽友、卫龙等通货,被会员骂上热搜,只能火速认错、下架、回调。与此同时,京东、美团、阿里也纷纷手握 “自有品牌” 这张牌,试图在零售战场撕开新口子。这场无声的战争,让 “自有品牌” 成了商超界最受瞩目的关键词,可它究竟是行业跟风的虚火,还是真正的求生解药?

其实超市做自有品牌并非新鲜事。上世纪 90 年代,家乐福、沃尔玛、麦德龙等外资零售巨头进入中国时,就带着自有品牌玩法。麦德龙的 “麦臻选”“宜客”、山姆的 Member’s Mark、后来 Costco 的 Kirkland Signature,要么走中高端品质路线,要么主打高性价比,都保持着不错的增长。国内超市早年间也有尝试,上海华联的 “勤俭”、华润的 “润之家”、大润发的同名品牌等都曾亮相,可大多停留在 “贴牌” 阶段,缺乏系统的研发、品控和供应链支持,没形成气候。直到最近几年,《中国自有品牌蓝海战略白皮书》显示,90% 消费者知道自有品牌,35% 的人半年内买过,消费者认知度和接受度的提升,才让商超再次将自有品牌视作 “香饽饽”。


巨头们集体押注自有品牌,核心原因十分现实。首先是 “挣钱更狠”,百联咨询创始人庄帅点破关键:自有品牌能省掉品牌宣传和渠道开发费,从工厂直接到货架,中间环节少,毛利空间比外采商品高 20%-30%。在线上流量见顶、线下转型艰难的当下,阿里 “超盒算 NB”、京东硬折扣首店、美团 “快乐猴” 都在猛推自有品牌,靠的就是这层成本优势。其次是 “差异化突围”,山姆的麻薯面包、胖东来的燕麦脆、盒马的 MAX 啤酒,这些别家没有的自有爆品,能让消费者 “为了一款产品认准一家店”,烘焙、生鲜这类高频刚需品类,成了自有品牌最容易出彩的领域。最后是 “从搬货到造货” 的思维转变,以前超市是品牌的 “搬运工”,如今得回到用户视角 —— 消费者需要什么,能不能自己做出来?零售专家鲍跃忠直言,很多品牌商品名不副实、价格虚高,自有品牌成了重建消费者信任的关键。


可真正能把自有品牌做好的玩家屈指可数。胖东来靠 “极致品控” 突围,从供应商筛选到生产线抽查,甚至会调查工厂盈利情况(怕工厂为盈利妥协品质),还搞源头直采、自建中央厨房;山姆走 “极窄 SKU + 强爆品” 路线,SKU 仅 4000 左右,每个品类只做 1-3 个精品,自有品牌虽仅占商品数量的 25%-30%,却贡献了约 40% 营业额,还能联合工厂定制产线降本;德国奥乐齐更极端,自有品牌占比高达 90%,SKU 严格控制在 2000 以内,靠 “破价商品” 打市场,一款产品从研发到上架能耗时一年,却能让大妈凌晨五点排队扫空货架。它们的共同点是,自有品牌绝非简单贴个牌,而是从设计、研发到生产、品控的全链路打磨。


反观永辉学胖东来的过程,就显得有些 “水土不服”。北京首批调改的 “胖永辉” 店,能看到不少胖东来的影子:随处可见的 “幸福” 标语、人性化的商品折扣提醒、热情的店员服务…… 但学了近一年,永辉却悄悄调整策略:商品和供应链继续学,“服务” 不再硬学 —— 因为维持胖东来式服务,每家店要增员 1/3,一年多花几百万,成本实在扛不住。而且永辉自有品牌多是联名款或子品牌,销售占比仅 5%-15%,反映在财报上更显残酷:2025 年半年报营收同比下降 20.73%,净亏损 2.41 亿元。这也暴露了行业普遍问题:很多超市对自有品牌还停留在 “贴牌” 认知,没能力做全链路,结果商品同质化、品质不稳定,消费者不买账,最后自有品牌要么成库存负担,要么砸了口碑。

说到底,自有品牌的竞争,是商品力和信任的竞争。如今消费者要的不是 “便宜货”,而是 “质价比”—— 同等品质选低价,同等价格选更好品质。《2023 麦肯锡中国消费者报告》也印证了这点:消费者既看性价比,也重品质与功能。像胖东来、山姆、奥乐齐能成功,是因为它们让自有品牌做到了 “没品牌溢价、没中间加价,却不妥协品质”。可国内多数商超还在贴牌代工的初级阶段,42% 的自有品牌经理人认为企业战略模糊,甚至多家超市的自有品牌来自同一家供应商,根本没从消费者需求出发。但趋势已然明朗:零售商通过自有品牌,正成为传统品牌的有力替代 —— 它们离消费者更近,更能洞察需求、控制成本与品质。这场商超自有品牌的战争,本质是 “谁在认真做零售,谁在应付时代” 的考题,而答案,就藏在每个消费者的购物袋里 —— 下次逛超市时,你会不会拿起一件自有品牌?会不会因为它更爱这家店?这或许就是中国零售未来的模样,而自有品牌,只是通往 “更好零售” 的一条路,这条路,才刚刚开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