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3
2025-09-22
2025 年 9 月 15 日,李子园一纸公告掀起轩然大波 —— 这家靠甜牛奶打天下的饮料巨头,突然宣布终止 2 亿元的云南含乳饮料二期项目。曾经计划新建的 3 条无菌灌装产线,在签约三年半后彻底搁浅。官方解释称 “土地规划调整”,但财报数据撕开真相:上半年含乳饮料营收暴跌 11.19%,核心工厂产能利用率仅 75%,经销商半年净减少 415 个,曾经的 “甜牛奶神话” 正陷入前所未有的增长困局。
2 亿投资成泡影:产能过剩背后的销量寒冬
回溯 2022 年初,李子园豪掷 2 亿签约云南陆良,计划扩建含乳饮料产能,彼时其甜牛奶年销超 14 亿,占据全国甜牛奶市场近 50% 份额。然而三年过去,云南基地设计产能 5.1 万吨,2024 年实际产量仅 3.85 万吨,产能闲置率高达 25%。更严峻的是,2025 年上半年含乳饮料营收 5.83 亿,同比下滑 11.19%,占总营收比重仍高达 94%,而经销商数量从 2024 年底的 3452 家锐减至 2025 年中的 3037 家,半年流失率超 12%。
这种 “一边扩产一边滞销” 的矛盾,暴露了李子园的致命短板 —— 对甜牛奶的过度依赖。2021-2024 年,含乳饮料营收始终在 13-14 亿区间徘徊,占比持续 97% 以上。当消费者转向低糖、高蛋白饮品,李子园的 “工业小甜水”(蛋白质仅 1g/100ml)逐渐失宠。某三线城市经销商透露:“以前开学季一车车进货,现在终端动销慢,临期产品只能买一送一。”
原材料暴涨 20%:进口奶粉成利润绞肉机
除了销量下滑,原材料成本的剧烈波动更让李子园雪上加霜。其含乳饮料 70% 成本来自进口奶粉,2024 年恒天然全脂奶粉价格同比上涨 20%,直接导致毛利率从 2021 年的 34.7% 降至 2024 年的 29.1%。尽管 2025 年上半年净利润微增 1.05%,但扣非净利润已下滑 2.32%,显示主营业务造血能力正在枯竭。
云南二期项目原本计划通过本地化采购降低成本,但三年间土地手续迟迟未落地,叠加现有产能闲置,继续投入无异于 “给漏水的桶加水”。业内人士算了笔账:新建产线年折旧超 1500 万,若产能利用率不足 60%,每吨产品成本将增加 200 元,相当于每瓶甜牛奶多花 0.5 元 —— 这对主打 3-4 元价格带的李子园来说,几乎吃掉全部利润。
新品惨败:3 年砸 2 亿营销,仅占营收 5%
面对困局,李子园并非没有尝试转型。2022 年以来,先后推出粗粮五红五黑饮、六零维生素水、电解质水等新品,3 年累计投入超 5 亿营销费用,甚至请脱口秀演员代言。然而 2025 年上半年,非乳饮料营收仅 3582 万,占比不足 6%,远未形成第二曲线。
尴尬的是,新品战略处处踩雷:针对中老年的粗粮饮沿用甜牛奶卡通包装,被吐槽 “像儿童饮料”;电解质水上市时正值行业红海,渠道铺货率不足 20%;更致命的是,所有新品仍依赖传统渠道 ——70% 销量来自三四线早餐店、校园店,而目标用户(一二线健康人群)根本触达不到。某连锁便利店采购负责人直言:“年轻人买电解质水认尖叫、外星人,谁会选李子园?”
押注奶粉:2 亿打水漂后,3.2 亿豪赌新赛道?
终止含乳饮料项目的同时,李子园悄悄转向奶粉赛道。2024 年成立乳业子公司,计划投资 3.2 亿建设奶粉生产线,试图通过 “甜牛奶 + 奶粉” 双主业突围。但这步棋风险巨大:奶粉行业 CR5 已超 70%,飞鹤、伊利占据绝对优势,而李子园 2024 年研发投入仅 907 万(不足营收 1%),连婴幼儿配方注册都尚未完成。
更棘手的是渠道重构。甜牛奶依赖的夫妻店、校园渠道,与奶粉主打的母婴店、商超渠道完全割裂。某母婴连锁负责人透露:“消费者来买奶粉,更信任专业品牌,李子园的甜牛奶标签反而减分。” 而自建母婴渠道需要巨额陈列费、导购费,预计单店年成本超 10 万,对年利润仅 2 亿的李子园来说,无异于 “二次创业”。
三十未立:从 147 亿到 60 亿,超级单品的反噬
这场 2 亿投资的终止,折射出李子园 “大单品战略” 的全面溃败。2021 年上市时市值曾破 147 亿,如今仅剩 60 亿,蒸发近六成。王牌智库分析指出,李子园的困境本质是 “路径依赖”—— 当甜牛奶从 “童年回忆” 变成 “高糖代名词”,品牌老化、产品单一、创新滞后的问题集中爆发。
行业数据显示,中国含乳饮料市场增速已从 2019 年的 12% 降至 2024 年的 3%,而低糖茶饮、植物奶增速超 30%。李子园并非没有机会:若 2022 年就启动甜牛奶减糖升级(如推出低糖版,蛋白质提升至 2.3g/100ml),或许能抓住健康化趋势。但直到 2025 年,其甜牛奶仍维持 12g/100ml 的含糖量,比国家标准 “低糖”(≤5g/100ml)高出 140%。
云南陆良的 89 亩空地,如今成了李子园转型的隐喻 —— 曾经的扩产雄心,终因市场变迁戛然而止。当 2025 年上半年最后一瓶甜牛奶走下生产线,这家 31 年的企业不得不承认:靠一款产品打天下的时代,真的结束了。终止 2 亿投资不是终点,而是李子园直面残酷现实的起点 —— 要么在奶粉赛道杀出重围,要么让甜牛奶焕发新生,否则,等待它的可能是下一个 2 亿的 “沉没成本”。毕竟,在年均 1700 亿的含乳饮料市场,没有谁能永远躺在 “童年情怀” 上吃老本。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