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馥莉辞任娃哈哈董事长后,宏胜 2 月狂申 “娃小宗” 全品类商标,初审通过剑指自有品牌? 观点

新用户-6799

8

2025-10-14

10 月 10 日,一则 “宗馥莉辞去娃哈哈集团法人代表、董事及董事长” 的消息尚未完全退热,企查查数据又曝出关键动作 —— 自今年 2 月起,由宗馥莉担任董事的宏胜饮料集团有限公司,已密集申请多枚 “娃小宗” 商标,覆盖食品、饮料、日化、餐饮服务等全品类,且近期这些商标已正式进入初审阶段。这一系列动作并非偶然,作为娃哈哈长期核心供应商(承担娃哈哈近 30% 的饮料代工业务),宏胜此次 “娃小宗” 布局,被业内解读为宗馥莉辞任娃哈哈职务后,全力推动宏胜从 “代工巨头” 向 “自有品牌玩家” 转型的关键落子,更暗藏着借助 “娃” 字关联降低市场认知成本、撬动饮料行业新赛道的野心。

宏胜与娃哈哈的深度绑定,为 “娃小宗” 商标的布局埋下伏笔。公开信息显示,宏胜成立于 2003 年,早期以娃哈哈代工厂身份起家,如今已成为涵盖饮料生产、包装制造、供应链服务的综合性企业,在杭州、北京、广州等多地拥有 19 个生产基地,2024 年营收超 80 亿元,其中为娃哈哈代工的业务占比虽逐年下降,但仍保持在 25% 以上。而宗馥莉作为宏胜的核心决策层成员,长期主导宏胜的战略方向,此前曾推动宏胜推出 “KellyOne” 气泡水品牌试水自有业务,不过市场反响有限。此次选择 “娃小宗” 作为新商标名称,显然有意借助 “娃” 字与娃哈哈的潜在关联 —— 尽管目前尚无公开信息显示该商标与娃哈哈存在官方授权,但 “娃” 字的使用极易让消费者产生联想,这种 “认知嫁接” 能大幅降低新品牌的市场教育成本,这也是多数关联企业拓展自有品牌时的常用策略。


从商标申请的细节来看,宏胜的布局堪称 “全面且精准”。企查查数据显示,宏胜自 2025 年 2 月起,分三批提交了 “娃小宗” 相关商标申请,国际分类涵盖第 30 类(咖啡、茶、糖果)、第 32 类(啤酒、饮料)、第 35 类(广告、连锁零售)、第 43 类(餐饮服务)等 12 个大类,几乎覆盖了快消品的核心赛道。其中,第 32 类饮料品类的商标申请最早,且包含 “无酒精饮料”“植物饮料”“运动饮料” 等细分小项,显然将饮料作为 “娃小宗” 的核心发力点;而第 35 类、第 43 类商标的申请,则暗示宏胜不仅计划推出产品,还可能布局线下零售或餐饮场景,打造 “产品 + 渠道” 的一体化模式。近期进入初审阶段,意味着这些商标距离正式注册仅一步之遥,若后续顺利通过,宏胜有望在 2026 年上半年推出 “娃小宗” 系列产品,抢占市场窗口期。


宗馥莉辞任娃哈哈职务,为宏胜的品牌化转型提供了 “时间与精力” 的双重支撑。在此之前,宗馥莉身兼娃哈哈与宏胜两家企业的核心职务,精力分散导致宏胜的自有品牌布局进展缓慢 ——“KellyOne” 自 2019 年推出后,仅在部分一二线城市的精品超市有售,2024 年营收不足 2 亿元,远低于行业同类新品的增长速度。而 9 月辞去娃哈哈所有职务后,宗馥莉可将更多资源倾斜至宏胜:一方面,借助自身在饮料行业积累的人脉与供应链资源,为 “娃小宗” 对接优质原料供应商与渠道商;另一方面,可推动宏胜调整业务结构,减少对娃哈哈代工业务的依赖,将产能向自有品牌倾斜。目前宏胜的 19 个生产基地中,已有 3 个完成改造,专门用于自有品牌产品的生产,年产能可达 50 万吨,足以支撑 “娃小宗” 初期的市场投放需求。


从行业背景来看,宏胜此时推出 “娃小宗”,恰好踩中了饮料行业 “细分品牌崛起” 的风口。近年来,随着消费升级与个性化需求增长,大而全的传统品牌吸引力逐渐减弱,聚焦特定场景或人群的细分品牌反而更易突围 —— 例如元气森林靠气泡水、农夫山泉靠茶 π,均在细分赛道实现爆发。而宏胜作为代工巨头,拥有成熟的生产工艺与成本控制能力:其自主研发的无菌灌装技术,可将饮料保质期延长至 12 个月,且单瓶生产成本较行业平均水平低 8%-10%;在原料采购上,依托年采购量超 100 万吨的规模优势,可拿到更低的水果、糖料采购价。这些优势若嫁接到 “娃小宗” 上,能让产品在 “性价比” 与 “品质” 上形成双重竞争力,例如推出定价 5-8 元的中高端植物饮料,既避开娃哈哈的大众价格带,又能与元气森林、奈雪的茶等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


不过,“娃小宗” 的发展仍面临潜在挑战。最核心的是 “品牌关联性” 可能引发的争议 —— 尽管宏胜与娃哈哈关系密切,但 “娃小宗” 中的 “娃” 字若未获得娃哈哈官方授权,可能涉及商标侵权或不正当竞争风险,此前饮料行业曾出现多起因 “相似名称” 引发的诉讼案例,例如 “营养快线” 与 “营养快现” 的纠纷。此外,消费者对 “代工企业转型自有品牌” 的信任度仍需建立,部分消费者可能认为 “宏胜只是代工,缺乏自主研发能力”,这需要 “娃小宗” 通过产品创新与营销传播逐步扭转认知。不过从目前进展来看,宏胜显然已做好应对准备,其在申请 “娃小宗” 商标的同时,还同步注册了 “宗小娃”“小宗娃” 等防御性商标,避免后续出现仿冒或抢注问题。

总体来看,宏胜 2 月起狂申 “娃小宗” 全品类商标,并非单纯的商标储备,而是宗馥莉主导下的一场 “战略转型攻坚战”。借助宏胜的供应链优势、“娃” 字的认知红利,以及宗馥莉的个人资源,“娃小宗” 有望成为宏胜突破代工业务天花板的关键。若后续产品能精准击中细分市场需求,“娃小宗” 或许能在竞争激烈的饮料行业撕开一道缺口,而宏胜也将从 “娃哈哈的供应商”,蜕变为能与娃哈哈同台竞争的 “自有品牌玩家”,这场转型不仅关乎宏胜自身的未来,更可能为饮料行业 “供应商转型品牌商” 提供新的参考样本。


赞赏一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系统'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推荐课堂
发现行业好内容
{{ comments.length > 0 ? comments.length : 0 }}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