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多地闭店引热议!深圳、汕头等店关停,官方紧急回应:每年都动态调整,绝非衰退

新用户-6586

10

2025-11-12

餐饮行业又现焦点事件!11月11日,西贝餐饮集团正式发布声明,就近期深圳、汕头、义乌等多地门店闭店的消息作出回应,明确表示“开店与闭店属于餐饮行业正常经营行为,西贝每年都会基于经营情况对门店数量进行动态调整,近期闭店均在正常调整范畴内”。这一声明迅速平息了市场关于“西贝经营遇困”的猜测,却也让餐饮行业“常态化门店优化”的生存逻辑再度进入公众视野。作为国内西北菜赛道的龙头企业,西贝从一家地方小店成长为全国性餐饮品牌,其门店调整背后,既有企业自身精细化运营的考量,更折射出疫情后餐饮行业复苏不均衡、竞争白热化的整体态势。

要理解西贝的“动态调整”,首先需回望其发展历程与行业地位。1988年,西贝在内蒙古临河起步,以西北民间菜为核心,凭借“莜面村”等核心品牌逐步走出区域,2010年后加速全国布局,巅峰时期在北上广深等一线城市及新一线城市的核心商圈密集开店,成为大众熟知的西北菜代表。截至2024年上半年,西贝全国门店数量稳定在300家以上,旗下拥有西贝莜面村、贾国龙功夫菜、西贝酸奶屋等多个子品牌,覆盖堂食、快餐、轻食等多元场景。从发展轨迹来看,西贝并非“盲目扩张后被迫闭店”,而是早在数年前就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提升”,门店调整成为优化经营结构的常规手段——数据显示,过去五年间,西贝年均闭店数量约15-20家,同时新开20-25家,始终保持门店总量的动态平衡,这种“开优关劣”的策略已成为品牌运营的固定模式。


此次多地闭店引发关注,本质是消费者对餐饮品牌稳定性的高度关注,叠加近年餐饮行业复杂环境的放大效应。疫情后,餐饮行业呈现“复苏不均衡”的特征:一线城市核心商圈客流虽有回升,但租金、人力等成本同比上涨10%-15%;下沉市场虽有增量,但区域竞争激烈,本土餐饮品牌凭借性价比快速抢占份额。在这样的背景下,不仅西贝,海底捞、呷哺呷哺、太二酸菜鱼等头部品牌均在推行“门店优化”策略——2024年上半年,海底捞关闭低效门店18家,同期新开22家;呷哺呷哺调整门店结构,关闭社区店12家,在写字楼商圈新开8家。对西贝而言,此次深圳、汕头、义乌等地闭店的核心原因,正是商圈客流变化与经营效率不达标:深圳某闭店门店位于传统商圈,近年因地铁线路调整导致客流下降30%;义乌门店则因当地西北菜消费需求饱和,同商圈本土餐饮分流严重,连续6个月营收未达预期,闭店成为理性选择。


西贝的“动态调整”并非简单的“关店收缩”,而是一套包含“闭店-优化-重开”的完整战略体系。从调整逻辑来看,西贝建立了一套以“商圈活力、单店营收、客单价、复购率”为核心的门店评级体系,每年一季度对全国门店进行全面排查,评级为C级的门店将纳入闭店备选名单,同时启动新门店选址调研。以2023年为例,西贝关闭19家低效门店的同时,在杭州、武汉、成都等新一线城市的新兴商圈新开23家门店,其中杭州未来科技城店凭借年轻客群聚集的优势,开业首月营收即突破80万元,远超闭店门店的平均水平。此次闭店后,西贝相关负责人透露,将在深圳南山科技园、汕头万象城等更高势能的商圈重新布局,新店将优化菜品结构,增加轻食、外卖专属套餐,适配年轻职场人群的消费需求。数字化工具更成为调整的重要支撑,西贝通过会员系统分析不同区域的消费偏好,比如发现南方城市客群更偏好清淡口味,新店将减少重辣菜品占比,提升运营精准度。


在动态调整的背后,西贝始终在强化核心竞争力,为长期发展奠定基础。菜品创新上,西贝每年投入超千万元用于研发,2024年推出“西北时令菜系列”,结合不同季节的食材推出限定菜品,比如夏季的“沙葱莜面卷”、秋季的“羊肚菌炖羊肉”,带动客单价提升5%-8%;供应链端,西贝在内蒙古、陕西等地建立直采基地,通过规模化采购将食材成本降低12%,缓解成本压力;服务升级方面,针对家庭客群推出“亲子莜面体验”活动,针对职场客群优化外卖配送流程,将配送时效缩短至25分钟内,外卖营收占比从疫情前的15%提升至如今的28%。此外,西贝的会员体系已积累超1200万核心会员,复购率达45%,高粘性的客群基础为门店调整提供了缓冲空间——即便部分门店闭店,会员仍可通过其他门店或线上渠道消费,品牌影响力未受显著冲击。

西贝的闭店回应,实则揭示了餐饮行业的一个核心生存法则:在存量竞争时代,“盲目扩张”早已过时,“动态优化”才是保持活力的关键。对餐饮企业而言,门店数量并非衡量实力的唯一标准,单店盈利能力、商圈适配度、消费需求匹配度才是核心指标。西贝每年的动态调整,既是对市场变化的快速响应,也是主动剔除低效资产、聚焦核心优势的战略选择,这种“有舍有得”的经营智慧,恰恰是品牌能够穿越行业周期的关键。从行业视角来看,头部品牌的理性调整更有利于市场健康发展,避免同质化竞争与资源浪费。此次事件后,西贝明确表示将持续深化“精细化运营”,未来将在下沉市场精选县域城市布局,同时在一线城市探索“小而美”的社区店模式。对消费者而言,与其过度解读单次闭店事件,不如关注品牌的长期竞争力——那些能够根据市场变化主动调整、坚守产品与服务品质的品牌,终将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