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4
2025-11-12
11月4日,百胜餐饮集团(Yum!Brands)正式宣布,将对旗下核心品牌必胜客启动战略方案审查,明确表示可能采取包括出售业务在内的多种措施。消息一出,立刻引发市场对必胜客全球布局的猜测,尤其是在中国这个关键市场的未来走向备受关注。不过,百胜中国当天就迅速回应南都·湾财社记者,明确表示百胜中国与百胜餐饮集团为独立运营主体,在中国内地独家运营必胜客品牌,此次战略审查不会影响必胜客在中国的日常运营。一边是母公司酝酿出售的传闻,一边是中国区4022家门店的稳定扩张,必胜客的“冰火两重天”,恰恰折射出洋快餐在全球与中国市场的分化格局。

要厘清这场“出售传闻”的影响,首先得明确百胜集团与百胜中国的核心关系——两者早已是独立运营的“亲兄弟”,而非从属关系。2016年,百胜中国从百胜集团中分拆独立,分拆后双方没有直接股权关联,百胜中国仅作为百胜集团在中国内地的特许经营商,拥有肯德基、必胜客、塔可钟三大品牌的独家运营和授权经营权。这种模式下,两者的盈利逻辑截然不同:百胜集团主要依靠品牌授权费、特许经营费获取收益,而百胜中国则通过实际经营全国数千家餐厅实现营收。从收入结构看,双方对必胜客的依赖度也差异显著:2025年Q3,必胜客仅占百胜集团总收入的12.13%,远低于肯德基的44.42%和塔可钟的36.89%;但在百胜中国的营收中,必胜客占比达19.81%,是仅次于肯德基(74.98%)的第二大收入来源。更值得关注的是,百胜中国的整体收入规模已超过母公司,2025年Q3前者收入32.06亿美元,后者仅19.79亿美元,这也解释了为何中国区能保持独立运营的稳定性。
百胜集团酝酿出售必胜客的背后,是全球业务的持续承压,而中国市场却成为逆势增长的“压舱石”。从全球业绩看,必胜客已成为百胜集团旗下唯一在2025年Q3出现系统销售额和同店销售额双降的品牌:当期集团从必胜客获得的收入虽微增0.84%至2.40亿美元,但系统销售额同比下降0.22%至31.77亿美元,经营利润更是下滑7.69%至0.84亿美元,经营利润率降至35.1%。分区域看,占必胜客全球收入42%的美国市场和13%的欧洲市场均出现系统销售额负增长,成为拖累业绩的主要因素。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市场的强劲回暖:2025年Q3,百胜中国旗下必胜客收入达6.35亿美元,同比增长3.25%,系统销售额增长4%;同店销售额增长1%,其中同店交易量同比大涨17%,有效对冲了13%的客单价下滑。截至9月底,必胜客在中国的门店数量已达4022家,单季度净增158家,展现出旺盛的扩张动能。
中国区的逆势增长,源于必胜客精准的本土化策略调整,尤其是对“性价比”赛道的深耕。面对本土餐饮品牌的竞争,必胜客从2024年起加速转型:2024年12月全国焕新菜单,推出9.9元入门款产品,打破“高端披萨”的刻板印象;2024年5月在广州试点推出高性价比店型“WOW店”,通过精简菜单、优化运营降低成本,截至2025年9月底,此类门店已快速扩张至250家。策略调整直接转化为经营成果:2025年Q1至Q3,必胜客中国客单价连续三个季度下降13%,最新季度客单价降至70元,但同店交易量连续三个季度保持17%的高增长,实现“以价换量”的良性循环。百胜中国透露,餐厅利润率同比提升0.6%至13.4%,核心得益于原材料价格回落、运营自动化升级,有效抵消了高性价比产品和外卖占比提升带来的成本压力。自2024年Q3起,必胜客中国收入已恢复正向增长,2025年Q2起同店销售额也持续增长,印证了本土化策略的成功。

从汉堡王出售83%股权联姻本土资本,到必胜客全球可能出售但中国区独立运营,洋快餐在华呈现出“分化式布局”的新特征。两者的共性在于,中国市场已成为洋快餐巨头无法放弃的核心阵地,但应对策略却因品牌根基不同而存在差异:汉堡王此前在华发展乏力,选择通过让渡控制权绑定本土资本弥补短板;必胜客中国则凭借多年积累已形成稳定运营体系,且在百胜中国的业务版图中地位关键,因此能在母公司战略调整时保持独立。这种差异背后,是中国餐饮市场的成熟度提升——本土消费者既看重品牌认知,更青睐贴合需求的产品与价格,只有实现“全球化品牌+本土化运营”的平衡,才能持续立足。百胜集团选择审查必胜客战略,本质是对全球业务的优化,但中国区的亮眼表现已证明,只要策略得当,洋快餐仍能在红海市场中找到增长空间。
必胜客的“出售传闻”与中国区的“稳定回应”,再次印证了中国餐饮市场的独特价值。对百胜集团而言,即便最终出售必胜客全球业务,中国区大概率仍会保持独立运营,毕竟这里不仅有4022家门店的规模,更有持续增长的业绩韧性;对百胜中国来说,必胜客作为第二大收入来源,未来仍需深化本土化创新,比如进一步下沉市场、优化产品结构,巩固“以价换量”的成果。从行业趋势看,洋快餐在华的竞争已从“品牌红利”转向“运营能力”的比拼,无论是汉堡王的“股权换资源”,还是必胜客的“本土调策略”,核心都是适配中国市场的变化。未来,随着更多品牌聚焦本土化运营,中国餐饮市场的竞争将更趋精细化,而那些能精准把握消费者需求、保持战略灵活性的品牌,才能在迭代中持续领跑。必胜客的全球命运尚未定论,但中国市场的“稳定器”作用,早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