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贝预制菜跌落神坛,日本批发商却把冷冻食品开成网红超市:冰火两重天的中日餐饮启示

新用户-6799

16

2025-09-29

2025 年 9 月,西贝莜面村因 “半成品风波” 陷入舆论漩涡。消费者在开放后厨中发现,标注 “当天现做” 的菜品竟使用保质期 24 个月的冷冻西蓝花和 9 个月的冷冻鸡翅,品牌信任度瞬间崩塌,两天内全国营业额蒸发 200 万元。这场风波揭开了中国预制菜市场的遮羞布 —— 据行业数据,三线以上城市 80% 的中高端连锁餐饮都在使用预制品,却长期以 “现做” 名义售卖。与此同时,日本一家有着 76 年历史的冷冻食品批发商 ICECO,却通过开设网红超市 FROZEN JOE’S,将冷冻食品重新定义为 “值得付费的生活方式”。东京调布 PARCO 店开业时,消费者排队领取原创保冷袋,把冷冻大阪烧、海南鸡饭等 450 种商品抢购一空,单店 SKU 密度和坪效均刷新行业纪录。

一、信任危机背后的中日模式差异


西贝事件的核心矛盾在于 “信息不对称”。尽管按国家标准,中央厨房配送的食材不算严格意义上的预制菜,但消费者朴素地认为 “非现做即预制”。商家用 “半成品” 概念偷换概念,却拒绝公开冷冻工艺和原料来源,最终引发信任反噬。反观日本,冷冻食品通过 “透明化 + 体验化” 成功破局。FROZEN JOE’S 的每款产品都清晰标注原料产地、加工工艺和营养成分,例如与名古屋冠军披萨店合作的限定款,包装上详细说明 “使用 48 小时低温发酵面团,复热后保持手工现烤口感”。这种 “把技术细节说清楚” 的做法,让消费者从怀疑转向信任。


二、批发商逆袭的底层逻辑


ICECO 的转型绝非偶然,而是源于对供应链的深度把控。作为日本关东地区最大的冷冻食品批发商,其厚木物流中心拥有 - 30℃超低温仓库和 AI 智能分拣系统,可实现 “下单后 6 小时直达门店”。这种物流优势被直接转化为零售竞争力:FROZEN JOE’S 的冷冻水饺从工厂到货架仅需 12 小时,比便利店同类产品新鲜度高出 3 倍。更关键的是,ICECO 将 76 年积累的 B 端数据资产转化为 C 端选品能力。通过分析 2000 家零售商的销售数据,他们发现关东风味拉面在夏季销量增长 40%,于是在冷柜中设置 “地方风味专区”,集中陈列一风堂、味千等名店的冷冻产品,复购率比普通超市高 2.3 倍。


三、PB 产品的价值重构


与永旺 @FROZEN 的低价策略不同,FROZEN JOE’S 的自有品牌(PB)主打 “品质故事”。其与横滨老字号餐厅合作的冷冻咖喱饭,售价比市面同类产品高 30%,却因 “使用店主独家配方,复热后还原堂食 90% 风味” 成为明星产品。这种模式的核心在于 “资源整合力”:ICECO 派专业团队与餐厅主厨共同研发冷冻工艺,例如将咖喱块设计成中空结构,确保加热时中心温度均匀;同时承诺 “每售出一份咖喱饭,向餐厅支付 10 日元品牌授权费”,形成共赢机制。数据显示,FROZEN JOE’S 的 PB 产品毛利率达 45%,远超市面平均水平。

四、冷冻食品的场景革命


在 FROZEN JOE’S,冷冻食品不再是 “应急选择”,而是被重新包装成 “生活仪式感”。东京调布店设置 “环球美食角”,将冷冻西班牙海鲜饭、意大利千层面与进口红酒组合销售,打造 “在家米其林” 体验;川崎店则针对单身人群推出 “一人食套餐”,冷冻寿喜烧搭配无菌蛋和即食味噌汤,售价仅 800 日元(约 40 元人民币),比便利店便当贵 30% 却更受欢迎。这种场景化陈列让消费者产生 “买冷冻食品是在投资生活品质” 的认知,数据显示,FROZEN JOE’S 顾客的客单价(约 1500 日元)是普通超市冷冻区的 2.5 倍。


五、对中国预制菜行业的启示


日本经验表明,冷冻食品的破局之道在于 “价值重构” 而非 “价格内卷”。首先是透明化沟通:参考日本《食品标识法》,强制要求预制菜标注冷冻工艺、原料产地和最佳复热方式,用 “技术自信” 取代 “文字游戏”。其次是场景化创新:针对年轻家庭推出 “亲子料理包”,冷冻披萨饼胚搭配芝士和蔬菜,让孩子参与烹饪过程;针对上班族开发 “办公室轻食”,微波即食的冷冻意面搭配冻干咖啡,打造 “15 分钟精致午餐”。最后是供应链整合:借鉴 ICECO 的 “批发 + 零售” 双轮驱动模式,建立区域性冷链物流枢纽,实现 “中央工厂生产 + 社区门店体验” 的 O2O 闭环。

从战后横滨街头的冰棍摊,到东京高端百货的网红超市,ICECO 用 76 年时间证明:冷冻食品的价值不在于 “替代现做”,而在于 “创造新的生活方式”。当中国预制菜市场还在为 “是否隐瞒冷冻工艺” 争论不休时,日本同行已通过技术创新和消费教育,将冷冻食品升华为 “品质与便利的平衡”。这种差异的本质,是对消费者需求的深度理解 —— 西贝的困境,恰恰印证了那句商业铁律:真正的危机,从来不是产品本身,而是对用户心智的误判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