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616
24
2025-09-25
市场运营能力是快消经销商的高阶能力,核心体现在渠道深度、标准化陈列能力和营销策划能力上,而 “渠道深耕” 是其中关键 —— 它不仅是经销商生存的根本,更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也被品牌商视为重点考察的能力。渠道深耕的关键,要从 “终端标签化程度、终端覆盖率、终端饱和度” 三个维度发力。
大部分经销商对终端的标签化,还停留在 “分类形式” 层面,没能完全诠释终端所服务人群的特性。要明确的是:若经销商采用展销模式,业务员把产品卖给终端并非 “真正的销售完成”,只有产品从终端被消费者买走,才是销售闭环的终点。终端不是经销商的 “最终客户”,所以经销商不仅要关注终端的需求,更要关心终端所服务客户的特性。从整体运营视角看,终端渠道分类是提升供应链协同性与销售行为效率的基础;要是经销商没法给终端标识更细致的标签,选品、销售环节就只能靠 “感觉” 推进,这既低效又危险。实际调研发现,很多经销商没做细致的标签分类,对销售行为的管理主要依赖业务员自主发挥,选品全凭老板个人判断;而业务员多是 “短期目标导向”,为赚钱而非真正关注 “产品与终端及服务人群的适配度”,长期下来会导致商品与终端适配度偏低,业务员销售效率下滑,最终终端市场出现大量临期退货 —— 这不仅给经销商带来直接损失,还会破坏与终端、品牌商的合作关系。因此,除了常见的终端分类(如餐饮、现代渠道、传统渠道等大类),还要给终端打更精细的标签:比如老板的区域、性别、年龄、采购风格,店内的面积、货架长度、灯光亮度、通道数量,以及主要消费人群的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等,这些标签能辅助经销商更精准地开展渠道运营管理。
终端覆盖率是品牌商最关心的指标之一,重要性仅次于销量,在产品推广期甚至比销量更受重视。其计算公式为 “终端覆盖率 = 服务终端数量 / 区域终端总数”,但计算时要 “区分适应产品类型的渠道”—— 比如啤酒是全渠道产品,需涵盖餐饮、传统流通、现代流通、特通等;休闲食品无法进入餐饮渠道,就要单独计算 “餐饮渠道覆盖率”“传统流通渠道覆盖率” 等。不过,餐饮、流通渠道的终端总数不易直接获取,一般工商部门会有登记;若拿不到相关数据,也可通过公式估算:传统流通渠道终端数量 = 区域人口数量 / 平均终端服务人口数。结合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我国县域平均终端数量约 1900 个,县域内终端平均服务约 226 人;餐饮渠道终端数量约为流通渠道的 1.5 倍。以县域为例,流通渠道终端覆盖率 = 服务终端数量 /(区域人口总数 / 226);餐饮渠道终端覆盖率 =(服务终端数量 ×1.5)/(区域人口总数 / 226)。提升终端覆盖率没有捷径,只能靠业务员逐个开拓,短期看是 “成本项”,但长期是经销商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必经之路。由于业务员销售能力参差不齐,开拓终端时可将团队分成两类:能力强的业务员负责开拓新终端,能力弱的业务员负责维护老终端,以此让业务员能力发挥最大化。
终端饱和度则衡量经销商的货位资源占用情况,饱和度越高,经销商对区域渠道市场的影响力越大,市场运营能力也就越强。它的计算公式为 “终端饱和度 =Σ[周期内终端在售 SKU 长度 / 终端货位长度]”。在传统流通渠道,经销商通常会加强业务员线下销售强度,通过不断扩充终端在售 SKU 数量、强化陈列,抢占货架货位资源来提高终端饱和度;至于地堆货位、冰柜货位及大部分现代渠道的货位资源,规模较大的经销商多是用费用直接锁定。
总之,快消经销商要做好市场运营,就得在 “渠道深耕” 上做足文章:通过细化终端标签让选品与销售更精准,依靠业务员分层开拓提升终端覆盖率,借助抢占货位等方式提高终端饱和度;再结合标准化陈列能力与营销策划能力,才能真正实现 “深耕渠道、用好促销”,最终提升市场运营的高阶能力。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