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9
2025-09-23
当乳制品行业整体承压,28 家上市乳企净利润同比下滑 14.83% 时,拥有近 70 年历史的老字号三元食品却交出了一份亮眼成绩单:2025 年上半年归母净利润 1.83 亿元,同比暴涨 43%,扣非净利润更是激增 66%。这份逆势增长的秘诀,藏在 9 月 20 日推出的首个低温大单品 “三元北京鲜牛奶” 里 —— 伴随着 19 年前代言过三元的 “老北京” 葛优那句 “喝了几十年,还是认三元” 的回忆杀,三元以 “聚焦低温、扎根北京” 的战略,在低温纯奶 CR5 仅 65.65% 的蓝海市场中撕开了增长口子。在全国液态奶销售额同比下滑 7.5% 的背景下,三元用一场教科书级的老字号革新,证明了传统品牌在存量竞争中的破局之力。
三元的聚焦战略首先体现在对 “鲜活” 价值的极致深耕。作为国内最早推广巴氏奶的乳企之一,三元早在 2020 年就率先采用与欧美标准同步的 72℃/15 秒巴氏杀菌工艺,而新推出的 “北京鲜牛奶” 在此基础上实现全面升级:相较于传统 85℃杀菌工艺,其乳铁蛋白含量增加 150%,免疫球蛋白更是飙升 785%,每 100 毫升蛋白质含量从 3.0 克提升至 3.5 克,完全符合中国农垦乳业联盟发布的最高团体标准中 “乳铁蛋白≥35mg/L、免疫球蛋白≥160mg/L” 的严苛要求。为了让 “鲜” 从概念落地为体验,三元构建了从牧场到餐桌的全链路鲜控体系:奶源全部来自首农集团 100% 自有牧场,从奶牛养殖到生产加工全程可追溯;通过夜间生产模式实现 “当天生产、当天上架” 的 T0 配送,配合 500 余个奶站、近千名送奶员组成的 “三元及递” 网络,每日将五十万份鲜奶送达北京及周边社区。这种 “科技 + 供应链” 的双重保障,让三元在北京鲜奶市场牢牢占据 58.3% 的份额,液态奶渗透率更是高达 90%,成为首都消费者心中 “鲜活” 的代名词。
将地域符号转化为品牌竞争力,是三元聚焦战略的另一张王牌。与其他区域乳企向外扩张的思路不同,三元选择把 “北京” 这一地域标签做深做透:新品直接以 “北京鲜牛奶” 命名,瓶身融入标志性建筑元素,大面积红色色块既强化货架辨识度,又承载着首都的文化厚重感。在什刹海、国贸等城市地标投放的巨幅广告,配合葛优这位土生土长的北京影帝的代言,形成了 “品牌 - 代言人 - 城市” 的情感三角共鸣。这种地域深耕不止于营销层面,更延伸到业态创新:2025 年重启的 “北京市牛奶公司” IP 门店主打 “现打鲜奶 + 现制饮品”,而售卖北京传统奶制品的 “三元梅园” 门店数突破百家,上半年营收同比激增 78%,成为支撑增长的第二曲线。三元用 400 场社区路演、覆盖全北京的送奶到户服务,将 “北京老字号” 的信任度转化为消费黏性 —— 数据显示,三元在北京地区上半年营收 14.87 亿元,而北京以外地区营收达 18.44 亿元,证明 “深扎本地” 反而为全国拓展奠定了基础。
三元的增长奇迹,本质上是一场资源集中的效率革命。2024 年 8 月,三元启动总部机构改革,精简 46% 的编制,奶粉事业部职能部室从 9 个压缩至 4 个,营销体系后台规模缩减 30% 以上,将资源全力投向低温赛道和北京市场。这种 “精准取舍” 带来了显著的成本优化:2025 年上半年销售费用同比下降 10.21%,营业成本下降 12.97%,实现了 “有利润的收入、有现金流的利润”。在产品端,三元精减 20% 的 SKU,集中培育大单品,这种策略与元气森林靠气泡水、东鹏靠 “补水啦” 电解质水突围的逻辑一脉相承,但更贴合乳制品行业特性。当常温奶市场 CR5 高达 87.57%、巨头垄断难以撼动时,三元押注低温奶的决策尤为关键 —— 数据显示,2025 年一季度低温鲜奶销售额同比增长 2.51%,而三元凭借先发优势,在这个集中度较低的市场中快速建立壁垒,其全国低温鲜奶渗透率已从 2018 年的 28% 提升至 2024 年的 39%。
在乳制品行业进入价值重构的新阶段,三元的转型为老字号品牌提供了重要启示。它没有盲目追逐全国化扩张或多元化布局,而是坚持 “低温 + 北京” 的双聚焦:用 72℃巴氏杀菌工艺夯实技术壁垒,以 “北京符号” 构建情感认同,靠大单品战略提升资源效率。这种打法既抓住了消费者对 “鲜活健康” 的需求升级,又规避了与全国性巨头的正面交锋。葛优在广告片中那句 “他们还记着呢”,道破了老字号的核心优势 —— 历经时间沉淀的品牌信任度,而三元的聪明之处在于,它没有躺在历史功劳簿上,而是通过组织改革、技术升级和场景创新,让这份信任焕发新生。随着 “三元北京鲜牛奶” 的全面铺开,以及线上渠道的加速布局,这家拥有近 70 年历史的乳企正在证明:在存量竞争时代,聚焦不是收缩,而是用更精准的力量撕开增长新口子,让老字号真正实现 “有质量的增长”。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