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20
2025-09-19
上海多所学校的午餐供应近日陷入舆论风暴。9 月 15 日,一道本应鲜香的虾仁炒蛋被紧急撤下,学生们反映 “有臭味”“吃着恶心”,学校不得不补发饼干、面包替代。涉事供应商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回应称 “是虾仁里有细沙”,但家长们质疑 “沙子和发臭能是一回事?这可是给孩子吃的!”。令人震惊的是,这家日供餐超 50 万份、覆盖全市 500 多所学校的企业,仅 8 月就中标 70 家上海中小学餐饮项目,堪称 “中标狂魔”。
臭味餐食引发家长集体愤怒
事件始于多个家长群的爆料。长宁区一位妈妈发现孩子饭盒里的虾仁炒蛋未动,孩子称 “全班都没吃,老师说别动”;普陀区家长则晒出补发的饼干配料表,满是 “山梨酸钾”“脱氢乙酸钠” 等添加剂,直言 “拿孩子健康当儿戏”。更有学生透露,部分同学咬了一口后直接呕吐,老师紧急收走所有餐盒。
面对质疑,绿捷公司轻描淡写称 “个别批次虾仁带沙”,强调 “留样检测合格”。但家长们不买账:“有沙子和发臭能是一回事吗?发臭意味着变质,这是食品安全底线问题!”。徐汇区一所小学的家长曲女士收到学校通知,称撤菜原因是 “虾仁质检未达标”,但未说明具体问题。
中标 70 校背后的 “隐形风险”
绿捷公司的业务规模令人咋舌 —— 覆盖上海 16 个区、500 多所学校,日供餐量超 50 万份,相当于全市近半数学生的午餐出自其手。更令人不安的是,这家企业在 2025 年仅 8 月就中标 70 家学校餐饮项目,包括曹杨二中附属学校等重点中学,中标综合评分高达 85.80 分。然而,企查查数据显示,该公司曾多次因生命权、健康权纠纷被起诉,近期名下多家子公司注销,却仍在招投标中 “一路绿灯”。
家长们质疑背后存在 “低价中标 + 封闭厨房” 的恶性循环。有家长透露,绿捷配送的餐盒在 30℃高温下露天堆放,运输环节可能导致变质。更讽刺的是,绿捷官网仍挂着 “上海市学校食品卫生 A 级单位” 称号,但公开资料显示其 2021 年曾因餐具消毒不彻底被行政处罚。
监管滞后与家长维权困境
事件曝光后,闵行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表示 “已关注并调查”,但截至 9 月 19 日仍未公布检测结果。上海市教委虽通报 “相关菜品及原料已送检,一周内出结果”,但家长们担忧 “留样检测能否真实反映问题批次?”。更让人心寒的是,家长投诉遭遇 “踢皮球”:市监局电话转总机、教育局热线无人接听、卫健委称 “不归管辖”。
部分家长试图自带午餐,却被学校以 “原则上不允许” 阻拦。有家长无奈表示:“宁愿签免责协议也要自己带饭,可见对学校午餐失望到什么程度!”。专家指出,这种 “企业自检 + 事后追责” 的监管模式,已无法应对规模化供餐的风险,急需引入家长监督、明厨亮灶等机制。
日供 50 万份的 “巨无霸” 为何屡遭投诉?
绿捷公司并非首次被质疑。社交媒体上,家长们长期吐槽其餐食 “油炸食品过多”“口味差”“吃不饱”,甚至称 “孩子宁愿吃泡面也不愿碰学校午餐”。但这些投诉似乎并未影响其招投标 ——2025 年至今,绿捷中标信息超 100 条,中标理由多为 “综合实力强”“服务方案完整”。
值得注意的是,这家企业近三年竟无公开食品安全行政处罚记录。规模越大、透明度越低,风险越难被看见。有家长质问:“为什么一个被多次投诉的企业,还能持续中标?招投标评分标准是否真正把食品安全放在首位?”。
学生午餐安全不能靠 “运气”
这场风波折射出校园供餐体系的深层矛盾。当工业化配餐取代传统食堂,效率提升的同时,风险也高度集中。一个环节出错,数十万孩子的健康将受威胁。家长们呼吁:“让西贝、海底捞这样的品牌参与竞标,至少他们有品牌声誉要维护!”,或建立家长监督委员会,定期抽查食材和卫生情况。
截至发稿,检测结果仍未出炉,但事件已引发全社会对校园食品安全的关注。正如一位家长所说:“孩子的午餐不该是一场侥幸,我们不是要完美饭菜,只是要一口干净、安全、能吃的饭!”。期待监管部门尽快给出权威结论,更期待建立长效机制,让 50 万上海学生的午餐安全不再依赖 “企业自觉”。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