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2
2025-09-15
49 岁的 Philipp Navratil 以 “近 60 年最年轻 CEO” 的身份掌舵雀巢,这位在公司深耕 24 年的 “少壮派”,正以咖啡业务为支点撬动全球食品巨头的战略转型。他的晋升看似偶然 —— 前任因办公室恋情突然离职,但实则是雀巢在消费变革与代际交替背景下的必然选择。这位拥有瑞士、奥地利双重国籍的高管,凭借全球化视野、咖啡领域的深厚积淀和对数字化趋势的敏锐洞察,正在重塑这家年营收超 7400 亿元的食品帝国。
Navratil 的职业生涯几乎与咖啡深度绑定。2013 年,他临危受命接手墨西哥咖啡业务时,正值当地市场被星巴克等品牌挤压。他打破速溶咖啡的传统认知,在包装上印上咖啡农肖像与庄园名称,赋予品牌民族风情,使销售额飙升至 6.24 亿元。这种 “咖啡溯源” 的营销创新,不仅提升了产品溢价,更强化了消费者对品牌的情感认同。
在推动雀巢与星巴克合作的过程中,他展现出非凡的商业魄力。原本局限于少数市场的授权合作,在他主导下扩展至 80 多个国家,仅星巴克胶囊咖啡一项在 6 年内就创造了 53 亿元收入。2023 年,他力排众议促成即饮咖啡合作,尽管面临康师傅在华市场的竞争,但东南亚和大洋洲的突破已为雀巢打开新增长极。这些举措使咖啡业务成为雀巢的 “现金奶牛”,2024 年该板块收入占集团四分之一。
Navratil 将可持续发展视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他主导的 “雀巢咖啡 2030 年计划”,通过再生农业实践重塑咖啡产业链:在 14 个国家培训 10 万咖农采用间作、复种等技术,种植 140 万棵荫蔽树改善生态,分发 2300 万株抗病咖啡苗提升产量。这些措施不仅使咖农收入增长,更将雀巢的咖啡采购与气候行动深度绑定。他在 2021 年的署名文章中强调:“咖啡行业的变革需要多方协作,消费者对来源的关注是核心驱动力”。
这种理念延伸至产品创新,例如将印度独有的 “季风咖啡” 工艺引入瑞士研发中心,开发出融合地域特色的风味产品。在他看来,咖啡的价值不仅在于饮品本身,更在于连接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情感纽带。
Navratil 将雀巢咖啡定位为 “恰好卖咖啡的数字公司”。他推动 AI 技术在供应链、营销和消费体验中的应用:通过数据分析优化全球咖啡豆采购,利用算法预测消费趋势,甚至在奈斯派索精品店中引入智能设备提升交互体验。这种转型使雀巢咖啡在 2024 年线上营收增长 38.97%,远超行业平均水平。
他深谙 “线上线下融合” 的重要性,尽管 AI 能提升效率,但坚持保留实体门店的体验价值。在墨西哥试点的 Nescafé 咖啡店,虽因盈利问题暂缓扩张,但其 “社区咖啡实验室” 的模式为未来布局积累了经验。他强调:“数字化是工具,品牌体验才是核心”。
尽管未在中国任职,Navratil 对这个第二大市场早有布局。早期审计工作让他熟悉中国业务,担任咖啡负责人时更直言 “中国是重点”。上任后第二周,他便率队与亚大非大区举行战略会议,将中国列为核心市场。
雀巢在中国的动作印证了这一战略:推出黑咖啡系列抢占健康消费趋势,在上海建立咖啡研发中心加速本土化创新,与国家体育总局合作绑定运动健康场景。2024 年,雀巢咖啡在华业务实现中个位数增长,冰椰美式等新品首发更凸显其对年轻消费者的重视。
Navratil 的晋升标志着雀巢管理层的世代更迭。他的 “协作包容” 风格与前任傅乐宏的 “更少、更大、更好” 战略形成互补。董事会评价他 “在困难环境中取得成果的卓越记录”,并期待他 “加快效率提升”。
然而,挑战同样显著:如何平衡咖啡业务与乳制品、宠物食品等多元品类的发展?面对 Keurig Dr Pepper 收购 JDE Peet’s 的竞争压力,如何巩固咖啡领域的优势?作为非传统 CEO(缺乏财务或供应链背景),如何赢得内部资深高管的信任?这些都考验着他的领导力。
Navratil 的崛起,是雀巢从传统食品巨头向科技驱动型企业转型的缩影。他以咖啡为支点,撬动可持续发展、数字化和全球化三大战略,试图在消费升级与行业整合的浪潮中重塑竞争力。正如《新苏黎世报》所言:“他的年轻不仅是年龄,更是对创新的开放态度”。这位精通西班牙语、德语、意大利语的 “全球化管理者”,能否带领雀巢在 “新战国时代” 的食品江湖中保持领先,或许答案就藏在他最爱的那杯意式浓缩里 —— 浓郁、深邃,且充满变革的力量。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