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8
2025-09-15
9 月 11 日,一则震撼零售圈的消息浮出水面:星巴克中国业务出售已进入最后谈判阶段,红杉中国、博裕资本、凯雷集团、殷拓集团四大资本巨头被列为最终竞购方,这场牵动行业神经的资本博弈结果预计将在 10 月底正式揭晓。据消息人士透露,此次星巴克计划出售中国业务 70% 的股权,这部分股权将由多个买家共同瓜分,且每个买家的持股比例均不超过 30%—— 这意味着星巴克仍将保留对中国业务的控股权,继续担任大股东角色。回溯整个竞标过程,首轮便吸引了高瓴、贝恩、KKR、腾讯、华润、美团等十多家机构的积极参与,足见资本市场对星巴克中国业务的浓厚兴趣。而本月早些时候的资本市场消息显示,竞标方对该业务给出的整体估值约为 50 亿美元,这一数字背后,是星巴克在中国市场深耕二十余年积累的庞大商业版图与复杂的行业挑战。
作为全球咖啡巨头,星巴克中国的股权变动绝非偶然。数据显示,截至 2024 财年,星巴克中国净收入已达 29.58 亿美元,净新增 790 家门店,总数攀升至 7596 家,覆盖近 1000 个县级市场,其中一半新增门店位于三线及以下城市。更值得关注的是,其星享俱乐部活跃会员规模达 2350 万,会员销售占比高达 74.4%,展现出强大的用户黏性。但与此同时,中国咖啡市场的激烈竞争已让这位 “老大哥” 倍感压力。瑞幸咖啡以 22954 家门店的规模远超星巴克,库迪咖啡也以 9982 家门店紧随其后,二者在下沉市场的渗透率分别达到 33.19% 和 38.24%。更严峻的是,星巴克中国市场份额已从 2019 年的 34% 骤降至 14%,均价 30 元的产品在本土品牌掀起的 “9.9 元咖啡” 价格战中节节败退。在此背景下,引入本土资本优化战略布局,成为星巴克应对市场变革的重要选择。
最终入围的四大竞购方各有王牌,这场资本角逐暗藏玄机。红杉中国作为消费领域投资巨头,不仅手握 Marshall 马歇尔等国际品牌的运营经验,更在供应链优化与线上渠道搭建上积累了深厚资源,其入局可能为星巴克注入数字化升级的强劲动力。博裕资本则因参与美团、瑞幸等企业的融资而深谙餐饮赛道的玩法,尤其在本土化营销与下沉市场拓展上经验丰富,有望帮助星巴克平衡 “第三空间” 的品牌调性与大众市场的消费需求。凯雷集团在零售行业的整合能力早已闻名,而殷拓集团的亚洲市场网络则可能为星巴克的区域扩张提供支持。值得注意的是,此次股权出售并非孤例,同期迪卡侬中国也计划出售 30% 股权,这一系列动作折射出外资品牌在华战略的集体转向 —— 从 “全资掌控” 到 “本土共创”,通过引入本土资本强化对市场的适应性。
关于此次交易的估值争议,资本市场始终存在分歧。有分析指出,星巴克全球市值约为 1080 亿美元,而中国业务贡献了全球营收的 8% 以上,合理估值应接近 90 亿美元,与目前 50 亿美元的报价存在明显差距。这一落差背后,是投资者对咖啡市场未来走向的不同判断。一方面,星巴克中国拥有 1.4 亿注册会员、昆山咖啡产业园等核心资产,以及在 1000 个县级市场建立的成熟网络,这些都是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行业集体承压的现实不容忽视,星巴克中国 CEO 刘文娟曾坦言,“促销频繁导致同店销售受到影响”,如何在价格战中维持两位数的经营利润率,成为新资本入局后必须面对的挑战。
从交易结构来看,星巴克保留 30% 股权的设计颇具深意,这意味着其仍将主导品牌核心战略,而新引入的资本将主要助力本土化落地。事实上,星巴克近年来已在产品创新上加速本土化,2024 财年推出 78 款创新饮品,包括专为中国市场定制的新春序曲综合咖啡豆,甚至尝试茉莉香米味等融合本土风味的产品。未来,在新资本的推动下,供应链优化(如扩大云南咖啡豆采购)、数字化会员体系升级、下沉市场门店模型轻量化等举措可能进一步提速。有业内人士预测,股权重组后星巴克可能会借鉴麦当劳中国的特许经营模式,在保持品牌标准的同时提升扩张效率,这与它 “新开门店在低线城市表现优于高线城市” 的现状高度契合。
距离 10 月底的结果公布仅剩一个多月,这场资本博弈的最终走向将深刻影响中国咖啡市场的格局。无论红杉中国等四巨头中谁最终胜出,都标志着外资品牌在华运营进入新阶段 —— 从 “直营管控” 转向 “资本赋能” 的灵活模式。对于星巴克而言,出售股权并非撤退,而是通过引入本土资源应对行业变革的主动求变;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场交易或许意味着更具性价比的产品、更贴近本土需求的服务,以及咖啡市场更激烈的创新竞争。正如星巴克董事长倪睿安所言:“我们对中国市场的信心与承诺不变”,而这场 50 亿美元的资本交易,正是这份承诺在新时代的全新注解。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