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厂家如何构建抗风险渠道?1+N模式的生存法则 观点
新用户-7155
13
2025-08-14
疫情三年如同照妖镜,照出调味品行业的渠道软肋——当西贝、海底捞等餐饮巨头现金流告急,依附餐饮渠道的调味品厂商瞬间陷入绝境;当商超人流锐减,依赖零售渠道的企业库存积压如山。这血淋淋的教训揭开了行业最残酷的生死考题:单腿走路的渠道模式,终将在黑天鹅事件中崩塌。
调味品行业曾陷入危险的路径依赖。餐饮渠道占比超60%的企业在疫情中首当其冲:西贝“现金流撑不过三个月”的呐喊犹在耳边,无数依附餐企的调味品厂商应声倒下。零售渠道同样暗藏杀机——当超市客流量暴跌70%,主打商超渠道的厂家眼睁睁看着货架产品过期报废。这印证了书中警示:突发事件的致命性源于其不可预见性与破坏力。
更深刻的启示在于渠道细分。疫情暴露出“餐饮渠道”概念的粗放性:西式快餐与团膳企业通过外卖逆势增长,而传统中餐酒楼几近停摆。这迫使行业重新解构渠道本质——商超不仅是货架阵地,更是家庭消费场景的入口;餐饮批发市场不单是流通节点,而是餐饮业风味标准的集散地;社区团购表面是新兴渠道,实则是家庭烹饪痛点的探测器。当粮油巨头益海嘉里凭借多元渠道网扛住冲击,单渠道厂商的脆弱性暴露无遗。
破解困局的关键在于构建“核心渠道+卫星渠道”的生态矩阵。核心渠道(1)是生存根基:海天用百万终端网络筑起护城河,其餐饮渠道深度捆绑海底捞等连锁后厨,商超渠道占据70%黄金排面。卫星渠道(N)是抗险缓冲:当疫情重创餐饮端,社区团购承接起家庭消费需求;当商超人流量锐减,餐饮定制渠道通过中央厨房直供维持运转。
实施关键在于三维手术刀式切割:
渠道分级:市场容量×渠道影响力象限模型
将流通渠道(覆盖广但利润薄)与商超渠道(品牌势能强但成本高)置于坐标轴两端,餐饮批发市场因连接500万厨师群体成为战略高地。某华南蚝油厂的惨痛教训佐证:疫情前将80%资源押注高端商超,忽视流通渠道建设,最终因商超停摆资金链断裂。
产品-渠道精准匹配:拒绝万能膏药式铺货
当火锅底料在家庭渠道主打200g“快手菜”包装,转向餐饮渠道则需切换5kg经济装;薄盐酱油进军商超需强化健康标签,进入社区店则突出性价比。天味食品的破局印证此道:同一酸菜鱼调料,家庭装简化操作流程,餐饮版保留厨师调配空间。
渠道运营范式再造:直供/联盟/联销三轨并行
面对流通渠道,海天通过上千家联盟商实现乡镇终端48小时补货;针对连锁商超,厨邦采用三方联销模式(厂家-经销商-卖场)共用库存数据;深耕餐饮渠道,李锦记用厨师训练营将产品植入标准作业流程。这种精密如瑞士钟表的运作体系,正是多元渠道协同的核心命脉。
调味品厂商最致命的幻觉,是期待渠道转型一蹴而就。书中数据揭示真相:构建成熟1+N体系平均需3-5年周期,且需打通三大关节:
品类矩阵支撑渠道拓展
当厂商从单一酱油拓展至复合调味料,必须重构产品金字塔——基础款保障现金流(10元档生抽),特色款攻占细分市场(区域定制辣酱),高端款树立品牌标杆(有机酿造酱油)。某山西醋企的败局警醒行业:盲目将陈醋铺进商超渠道,却无匹配的礼品装与健康概念产品,终因客单价过低遭末位淘汰。
利润分配重构渠道忠诚
千禾味业的突围极具启示:推广零添加系列时,将经销商毛利增至行业均值的150%,用超额利润激活渠道网;同时实施“季度钻石奖”,年度达标经销商奖励海外游学机会。这套“金钱+荣誉”双引擎,使核心渠道年流失率压至3%以下。
数据中台打通渠道孤岛
当社区团购反馈年轻家庭需要“一包成菜”调料,研发部据此开发即烹酱料包;餐饮定制渠道收集的厨师配方,反哺家庭装风味改良。海底捞的杀手锏在于:通过5000家餐厅的消费数据,精准预判区域口味趋势,指导工厂柔性生产。
当前调味品行业的渠道战争已进入深水区。超市货架每月15%的汰换率、餐饮渠道每季20%的倒闭率,都在宣告原始铺货模式的终结。那些穿越周期的企业终将证明:抗风险渠道的本质不是增加销售点位,而是构建毛细血管式的需求感知网络。当每一瓶酱油既能通过餐饮批发市场流向火锅店后厨,又能经社区团购直达Z世代厨房,还能在商超货架邂逅银发族——这样的渠道生态才能在风暴来袭时,将鸡蛋稳稳放在不同的篮子里。毕竟在调味品的终极战场上,决定生死的不是厂房里的发酵罐,而是隐藏在百万终端背后的消费需求图谱。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225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3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152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5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95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9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26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2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