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企业为何年年推新品却难增长?需求误判的致命陷阱 观点
新用户-6586
12
2025-08-12
当超市货架被各品牌酱油、蚝油塞得满满当当,当区域厂家不断更新包装推出"新品",调味品行业正陷入集体性战略迷失。据行业数据显示,超过90%的调味品创新产品在上市六个月内沦为滞销库存,企业年复一年投入研发费用,营收增长却始终难以突破10%天花板。这残酷现实的背后,正是一场关于营销本质的认知错位——众多企业将营销等同于推广促销,却遗忘了德鲁克揭示的商业本质:企业的核心职能唯有市场营销和创新。
当产品与营销被割裂的灾难性后果
调味品行业弥漫着可怕的认知谬误。企业研发部闭门造车开发新品,营销部事后包装卖点强行推广,这种断裂的运营模式导致产品与需求严重脱节。某北方醋企耗时两年研发"五年陈酿"新品,上市后才发现家庭消费者早已转向复合调味汁;某辣酱品牌投入千万升级包装,却未察觉餐饮渠道需要的本是低成本大桶装。菲利普·科特勒早已点破要害:真正的营销始于识别未满足的需求,而非创造自认为优质的产品。当企业高管们夸耀"我们产品比海天更好",却说不清目标消费者是谁、在什么场景使用、解决什么痛点,这正是产品导向的深渊陷阱。营销大师尖锐指出:世界上根本没有所谓"好产品",只有被消费者用购买投票认可的产品。
选择战场的精准刀法决定生死
调味品企业最大的战略失误,往往发生在选择消费者的第一步。某食盐企业在改革后全力进军家庭市场,推出精美小包装产品,殊不知家庭用盐量正被酱油、复合调味料加速替代,餐饮渠道才是核心战场。反观李锦记的成功布局:针对家庭主妇推出蒸鱼豉油解决清蒸菜品痛点,面向连锁餐饮开发定制蚝油桶装规格。可口可乐的商业智慧更具启示——当发现怕胖人群抵触高糖饮料,果断推出无糖版本开辟全新客群。这揭示出调味品行业的黄金法则:必须用双维度精准定位。横轴明确核心消费群体:是家庭主妇、Z世代还是连锁餐厅?纵轴锁定需求本质:是佐餐调味、烹饪提鲜还是工业化原料?就像炼乳在短缺时代满足营养需求,在烘焙场景成为甜品原料,在早餐场景化身面包伴侣,同一产品的三种需求背后是三片截然不同的市场蓝海。
需求洞察重构商业基因
火锅底料的消费革命完美印证需求洞察的力量。当多数企业还在围绕"涮火锅"功能厮杀,消费者早已开发出火锅底料炒菜、煮面、拌饭等十几种用法。这种消费行为的演变要求企业重新解构产品价值链条:从研发端的口味调试(如减少油含量适应炒菜),到渠道开发(进驻生鲜专区而非仅调味品货架),直至传播策略(拍摄快手菜教程而非火锅广告)。某华南酱油厂在此役中惨痛代价:坚持将"头道原浆"作为核心卖点,殊不知年轻家庭更需要的是"十分钟快手菜解决方案",终被主打"一勺成菜"的复合调味汁品牌截流客户。这些血淋淋的案例印证了营销的真谛:渠道、促销不过是价值传递的工具,唯有精准把握消费者在特定场景下的核心需求,才能在巨头林立的调味品战场撕开裂缝。
当前调味品行业的洗牌正加速上演残酷的"去伪存真"。益海嘉里等跨界巨头携需求研究中心大举入侵,区域企业则困在产品同质化的泥潭。海天味业用年营收超300亿的成绩昭示真相:支撑其庞大帝国的不是渠道推力,而是对家庭烹饪与餐饮标准化需求的深度满足。当超市货架上30%的调味品面临汰换,生死线上的企业亟需回归营销的本源——停止闭门造车的伪创新,走进厨房观察主妇的真实烹饪流程;放下对包装的执念,调研餐厅后厨的使用痛点;打破"我们产品最好"的幻象,以消费者的购买理由重构产品价值。那些穿越周期的企业终将证明:在调味品的残酷战场,胜利永远属于把显微镜对准消费者需求的人。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227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3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15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4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9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1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2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3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