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厂家为何能“躺赢”?双刃剑下的福祸相依 观点
新用户-2158
18
2025-08-08
调味品行业常被称作食品界的“幸运儿”。当许多快消企业疲于应对市场变幻时,调味品厂家却能凭借独特的“味觉记忆”筑起护城河。消费者对“妈妈的味道”念念不忘,这种根植于舌尖的记忆,让老干妈仅凭一款豆豉产品就能创造数十亿年销售额,无需庞大销售团队,经销商网络自然铺开。这究竟是怎样的行业密码?
餐饮渠道的忠诚度更让同行艳羡。餐馆一旦选定调味品品牌,极少更换——厨师更替若导致口味变化,食客立刻用脚投票。反观烘焙行业,饼干、面包年年推新,稍一懈怠就被市场抛弃。调味品企业却能在“味道传承”的庇护下,享受超长产品生命周期,如同被持久风口托举。
酱油、火锅底料、鱼调料等品类接连爆发,成就了味事达、红九九、好人家等品牌。即便行业步入成熟期,头部企业仍能长期盘踞市场。巴菲特推崇的“滚雪球”效应在此完美演绎:海天、李锦记等龙头凭借20%的年复合增长率,四年实现营收翻番。这种稳定性在快消领域堪称稀缺。
外资巨头的“水土不服”更添一层保障。雀巢收购太太乐、豪吉后,在西式调料领域尚可施展,却难撼动中式调味品根基。龟甲万、味好美等国际品牌同样折戟沉沙,本土企业得以在相对温和的竞争中成长。当饮料行业为短暂风口厮杀时,调味品厂家仿佛置身避风港。
福兮祸所伏。 安逸环境催生了行业的保守基因。多数厂家满足于15%的稳定利润率,守着两三千万营业额就能赚得三四百万年利润。创新沦为口号,“传承”成为思维枷锁。走进任何超市货架,同质化产品充斥眼帘——除了包装差异,产品本质几无区别。价格战成为唯一武器,利润空间被不断压缩,研发投入捉襟见肘。
更严峻的是“温水煮青蛙”效应。缺乏外部冲击导致行业整体竞争力薄弱。相较于被国际巨头锤炼过的快消企业,调味品厂家的营销能力落后十年不止。当益海嘉里、鲁花等粮油巨头携资本与人才杀入赛道,危机已然显现。这些跨界巨头需要时间理解行业逻辑,但留给传统厂商的窗口期不过五到十年。
行业内部也在剧变。海天等头部企业每年新增十几亿营收,实则是蚕食尾部厂商的市场份额。酱油行业已从扩容式增长转向挤压式竞争,并购整合浪潮暗流涌动。曾经的避风港,如今迎来双重鲶鱼效应——外来巨头与业内龙头共同搅动生态。
调味品企业的“躺赢时代”正在终结。味觉记忆并非永恒护城河,老抽生抽的全国化、川调的风靡证明口味认知终会变迁。当“妈妈的味道”遭遇“Z世代的味蕾”,守旧者终将被淘汰。这场福祸转换实则是行业升级的契机——唯有经历充分竞争,企业才能真正构筑产品创新、渠道运营、品牌溢价的核心竞争力。调味品行业的安逸假象已被打破,未来属于那些主动跳出舒适区的革新者。
作者认证
快消手小王
210
2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2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5750
14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93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9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90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01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117
0
作者认证
新用户-1000
93
0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