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味品厂家招商为何总是遇不到对的人?伪初心的三宗罪

新用户-7155

27

2025-08-14

当调味品厂家年复一年举办招商大会,当宣传册上印满“进货送车”“百万返利”的诱人承诺,行业却深陷诡异悖论:90%的企业抱怨找不到优质经销商,而真正有实力的渠道商同样苦于遇不到靠谱厂家。这双向奔赴的困局背后,是快消行业深埋的三重战略癌症——​​把渠道伙伴当工具的企业,终将被渠道反噬!​


渠道黑箱化:从合作伙伴到博弈对手的堕落


调味品行业正经历可怕的认知异化。厂家口口声声“厂商共赢”,行动上却把经销商钉死在渠道链条的螺丝钉角色——某上市企业要求经销商日销数据全透明,自身产能调整却秘而不宣;华北某酱厂将滞销库存强压渠道,却封存终端动销数据。这完美印证书中警示:​​当企业将经销商视为“渠道本身”,合作便沦为尔虞我诈的零和博弈​​。更凶险的是双向黑箱操作:经销商用终端信息垄断要挟费用支持,厂家借压货政策转嫁经营风险,本应畅通的价值链淤塞成死水。

正是这种互害模式催生了行业奇观:粮油巨头益海嘉里仅用三年铺就百万终端网络,其核心密码在于打破黑箱——建立渠道数据共享平台,经销商可实时查询厂家生产计划,厂家能精准掌握终端库存水位。这套透明化协作机制,让区域小厂“严防死守渠道数据”的陈旧思维彻底破产。


招商变圈钱:初心不正的恶性循环


“选择大于努力”的商业铁律,在经销商筛选中遭遇集体性无视。行业盛行的招商会经济学赤裸得令人窒息:舞台炫目LED屏滚动“进货百万送奔驰”标语,业务员围着打款客户高喊“王总威武”,会后三个月大批新户沦为僵尸经销商。某华南蚝油厂的惨痛教训刻进行业记忆——用豪车政策吸引的38个新客户,半年内倒闭32家,遗留窜货乱价、渠道坏死等后遗症。


这印证书中的诛心之问:​​如果企业初心只是圈钱,怎能苛责业务员为奖金随便签单?​​ 更致命的是机制倒错:销售背负高额招商指标,自然选择“先打款后甩锅”的速朽模式。反观厨邦的慢功夫——取消经销商数量考核,建立“渠道规划先行”机制:在华中某市先测绘3786家终端网点,再按餐饮、商超、流通三大渠道精准匹配3家专业经销商。这套“先地图后客户”的逻辑,让区域市场三年留存率高达91%。


物流外包幻觉:自废武功的双输陷阱


当行业热议“深度分销”,无数厂家陷入更危险的迷思:将经销商阉割成配送队。华东某醋企要求经销商只管仓储运输,市场运营全收归总部。结果看似掌控力增强,实则埋下恶果——销售费用率飙至28%,经销商丧失终端维护能力,最终被社区团购截流50%销量。

这赤裸裸揭示书中洞见:​​把经销商降级为物流商,等于自断渠道触角​​。真正的破局者正重构分工:李锦记在餐饮渠道实施“双引擎制”——厂家团队负责厨师培训与菜式研发,经销商专注配送与账款管理;经销商利润空间提升15%,厂家终端覆盖率年增40%。这套“专业人干专业事”的协作网络,在疫情冲击下展现惊人韧性:当竞品因物流瘫痪丢失市场,其餐饮渠道通过经销商本地化服务实现逆势增长。


调味品行业的渠道革命已到悬崖时刻。超市端每月18%的汰换率,餐饮端每季25%的闭店率,都在宣告旧模式的死刑。那些穿越周期的企业正用血泪验证:​​能活下来的厂家,都认清了三个真相​​——经销商不是成本中心而是需求探测器;渠道数据不是博弈筹码而是生存氧气;区域市场不是业绩血包而是共生生态。


当海天们用透明化协作机制绑定百万终端,当千禾借网格化渠道精耕撕开区域市场,沉溺于“招商圈钱”的企业终将在经销商用脚投票中湮灭。毕竟商业的终极铁律从未改变:你把渠道当棋子,渠道必视你为砧板!唯有将“厂商博弈”进化为“网格化协作”,才能在渠道战争的修罗场中,让每一瓶酱油都流淌出生存的血液。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匿名用户'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我要货源

我要入驻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