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111
53
2025-10-21
刚完成对鼎味泰、鼎益丰的收购不到半年,“速冻一哥”安井食品(603345.SH,02648.HK)就抛出了加码冷冻烘焙的重磅动作——将原计划投入四川、辽宁、山东、河南等地技改项目的募集资金,悉数转投至鼎益丰食品(太仓)有限公司的新建烘焙面包项目。这并非临时起意,安井食品已明确将冷冻烘焙定位为“第二增长曲线”,不仅成立了专项烘焙事业部,更由集团副董事长亲自挂帅,直言未来将持续寻找并购标的,力求将其打造成新的增长极。在刚刚实现“A+H”两地上市的节点,安井食品如此急切地押注新赛道,背后是传统主业增长乏力的现实焦虑——2025年上半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同比下滑15.79%,曾经常年双位数增长的业绩神话难以为继,冷冻烘焙能否成为“救命稻草”,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

安井食品对冷冻烘焙的押注,绝非盲目跟风,而是看中了赛道潜力与自身资源的协同性。据公司证券部回应,冷冻烘焙赛道具备“市场规模大、增长速度快、行业集中度低、毛利率可观”的蓝海特质,而安井在冷链物流、B端渠道运营以及中式速冻面点领域积累的深厚经验,与冷冻烘焙业务高度契合。事实上,安井的布局早有铺垫:2025年7月,公司完成收购鼎味泰70%股权及鼎益丰100%股权,而鼎益丰在此前3月已拿下百卡弗集团旗下中国冷冻烘焙业务,后者拥有软欧包、贝果、吐司等丰富产品线,覆盖咖啡奶茶连锁、商超等核心渠道。这种“收购+募资加码”的组合拳,让安井快速切入赛道并掌握产能基础。盘古智库高级研究员江瀚也认可这一选择,他指出,随着餐饮连锁化率提升和烘焙工业化加速,B端对标准化冷冻烘焙半成品需求激增,C端便捷消费需求也在渗透,赛道成长空间清晰可见。
安井食品的“背水一战”,根源在于传统主业遭遇增长天花板。作为公司基本盘的速冻调制食品与速冻面米制品,2025年上半年营收分别为37.59亿元、12.41亿元,同比下滑1.94%和3.89%,而2024年这两大品类已出现下滑态势;曾经被寄予厚望的预制菜业务,增速也从2023年的29.84%降至2025上半年的9.40%,增长乏力。数据显示,2025上半年公司整体营收仅微增0.8%至76.04亿元,归母净利润6.76亿元同比下滑15.79%,而2024年营收增幅已降至7.7%,净利润增幅不足1%,与2017年上市后常年双位数增长的表现相去甚远。行业人士指出,速冻食品行业同质化竞争激烈,整体大盘增速放缓,而预制菜赛道因缺乏国家标准,消费者对安全、营养的疑虑未消,市场接受度不及预期,多重压力下,安井必须开辟新赛道才能稳住资本市场信心。
但冷冻烘焙赛道的竞争早已硝烟四起,安井食品的后发之路并不轻松。国内头部冻品企业负责人直言,千味央厨等先行者已深耕多年,2025上半年千味央厨烘焙甜品类营收达2.05亿元,同比增长11.02%,占总营收的23.24%,形成了稳定的市场份额和品牌认知。相比之下,安井虽有渠道和供应链优势,但在烘焙技术积累、产品创新力和高端市场布局上存在明显短板。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安井通过收购快速切入赛道虽有机会,但起步较晚导致在研发和市场份额上处于劣势;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也认为,冷冻烘焙对品牌、规模、粉丝效应要求极高,安井需要投入大量资源才能补齐短板。更关键的是,如何平衡新业务与主业的资源投入,避免顾此失彼——既要加码冷冻烘焙,又要稳住预制菜和传统速冻品类的基本盘,对安井的运营能力提出极高要求。
为破局困境,行业专家给出了明确的优化路径。江瀚建议,安井应加大研发投入,组建独立烘焙研发团队,通过与行业大师合作或技术引进提升产品力;同时要区分B端与C端品牌形象,强化消费者心智认知,形成差异化竞争。从公司战略来看,安井也在遵循“强链补链”的思路,对外投资坚持“志同道合、优势互补、锦上添花”三大原则,未来不排除在冷冻烘焙领域继续并购优质标的。此外,安井还可向终端品牌化方向发力,通过子品牌矩阵切入早餐、轻食等细分场景,推出高毛利产品线,同时压缩低毛利传统品类占比,构建“基础品类稳盘、创新品类增长”的良性循环。公司方面也透露,投资团队将持续围绕主业寻找标的,推动品类与渠道的互补升级。

对于安井食品而言,加码冷冻烘焙是一场“输不起”的战略转型。成功了,不仅能摆脱业绩颓势,更能依托“速冻+烘焙”的双轮驱动,巩固行业地位;若失败,不仅会浪费宝贵的募资资源,还可能错失主业升级的窗口期。从行业趋势来看,冷冻烘焙的增长逻辑清晰,但竞争壁垒将逐步提升,安井的优势在于供应链和渠道的协同,短板则在技术和品牌,能否通过并购整合与研发投入快速补位,将是决定成败的关键。对于“速冻一哥”来说,这场新赛道的战役,不仅关乎业绩反弹,更关乎其在“A+H”资本市场上能否讲好持续增长的故事,而冷冻烘焙最终能否成为破局的“关键先生”,还需时间给出答案。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