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2616
5
2025-09-27
白酒行业年产量曾从 800 万吨跌落至近 300 万吨的低谷,又逐步恢复到约 400 万吨,上演了一部 “悲喜剧”。值得欣慰的是,行业销售额及利税额的增长比例远大于销量增长,这说明 “喝少一点、喝好一点” 成了共识,白酒也回归了 “交流、沟通媒介” 的本质 —— 尽管生理上的饮用功能仍在,但它更核心的价值已被重新认知。那么,行业发展至今,下一步该走向何处,酒又该如何卖?
未来,白酒行业将进入 “寡头竞争” 时代。过去,中国白酒行业曾是 “一个县一个酒厂、一个镇一个酒厂” 的格局,800 万吨的销量就是这么 “堆” 出来的,当时县长若不懂办酒厂,政绩都难体现。可这么多酒根本卖不动,只能在家门口碰运气,家门口也卖不动时,就发酒给员工抵工资,再自己想办法 “消化”。销量虽上去了,卖酒人的日子却越发艰难,给国家的利税更是寥寥。物极必反,山东酒厂的广告营销曾在捧红鲁酒的同时,给全国众多小酒厂沉重打击,推动行业开启最大规模的洗牌,酒厂从巅峰 8 万家锐减,大半在洗牌中消失。可惜鲁酒的疯狂没持续,被短暂胜利冲昏头脑的鲁酒营销模式很快遇冷,行业随之急速下滑。但危机也预示着机会,五粮液的 OEM 品牌打着 “品质保证” 的旗号一路扩张,催生了 “白酒大王” 五粮液,还带动了大批名酒复苏,金六福、浏阳河也红遍大江南北。消费者的觉醒,更是给众多中小酒厂敲响警钟:做白酒逐渐成了 “有钱人的资本游戏”。如今啤酒已进入寡头竞争时代,这就是白酒行业的 “明天”—— 以前一个乡镇都有活得滋润的酒厂,现在一个省也就三五家酒厂能 “过得好”,且这种集中趋势会持续,最终做白酒会变成 “少数人的游戏”。当然,考虑到中国地大物博、消费习惯差异大,寡头竞争时代到来的具体时间虽难精准判断,但从市场表现和打市场的方式看,苗头已显。
白酒营销也会变成 “有钱人的游戏”。以广东市场为例,以前投 2000 万元推广算 “超级海量”,如今说投 2000 万元打开广州市场,只能去 “忽悠” 外行或不懂酒业深浅的人。古绵纯、皖酒王、诸葛酿在广州的成功,是抓住了历史机遇;东方喜炮、宋河等大量品牌折戟沙场,是没预判到竞争形势的转变,最终弹尽粮绝;而后来崛起的稻花香、高炉家、开口笑,是精准预估市场、备足 “弹药” 才实现后来居上。很多白酒企业偏安一隅,过着自给自足的 “小农生活”,没预判到风险的来临,要不了多久,这种 “悠闲” 就会被打破 —— 这个世界还没有资本攻不下的地方,口子窖的 “盘中盘” 前几年能大行其道,是扛着资本大旗 “狼吞虎咽”;近两年偃旗息鼓,也是因为在攻市场时遇到了更厉害的资本 “狙击手”,最终打得两败俱伤。
地方名酒与全国名酒、地方名酒之间的竞争会愈发激烈。名酒复苏不只是全国名酒的复苏,也包括地方名酒的集体崛起,这是消费者共同作用的结果。当消费者愈发向名酒集中时,全国名酒和地方名酒会在中高价位上演 “决斗好戏”:全国名酒会在提升品牌、中高价位上多做文章,可能实施多品牌或多品策略;地方名酒可考虑全系列覆盖,但也该做品牌聚焦,以匹配消费者需求。全国名酒的推广,未来会形成自己的重点投放或主导区域;地方名酒在做大 “大本营” 市场时,会遵循 “边际扩张” 原则,用 “碉堡战术” 扩展自己的市场领地。只要彼此不出现战略性失误,这种 “对决” 状态未来十年内会一直存在。
地方名酒之间还会发生 “肉搏巷战”。地方名酒的战略要地,可能是同一个主打市场,也可能是相邻市场。当本地市场没法再扩张时,去别人的 “地盘” 抢市场就成了必然,安徽酒抢相邻的江苏市场、湖北酒抢相邻的湖南市场,都是这种思路的体现。还有一种趋势是,地方名酒会纷纷涌向没有地方名酒的省份 “安营扎寨、抢夺地盘”,近几年广东、浙江、福建市场就成了不少地方名酒的 “乐土”,也确实让它们取得了辉煌战绩。地方名酒之间的竞争,会比地方名酒与全国名酒的对决更惨烈、更残酷 —— 因为资金相当、实力相当、品牌定位趋同,比拼的更多是耐力和执行力。
借用 “外脑” 会成为家常便饭。翻看白酒行业成功酒厂的名单,多少都有 “外脑” 的身影。不是说借用外脑或和咨询公司合作就一定能成功,而是咨询公司能帮企业理清市场思路,从客观、高维的角度为企业 “把脉”。有句俗语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放在这里很合适。不过,借用外脑也有讲究:一是别盲从,别指望外脑能 “扭转乾坤”,毕竟企业自身对情况的熟悉程度远胜外脑;二是 “有所听、有所不听”,要结合企业实际做判断;三是先 “试点”,成立独立项目部让外脑去 “折腾”,既然外脑把自己吹得天花乱坠,那就暂且信一回,但关乎企业根基的事暂时别交给他,让他从新项目运作做起,有成效且自己能 “驾驭” 了,再逐步引入到老项目中。未来,“闭关锁国” 的思想会被白酒行业淘汰,和咨询公司合作会成主流趋势。
媒体的导向功能会更重要。行业媒体的繁荣,既说明行业本身繁荣,也是行业自身的需求。媒体在行业里的角色会逐渐淡化 “功利色彩”,成为 “行业导向”,跨行业媒体合作对消费的引导作用会更明显。很难想象,一家白酒厂家或白酒品牌要是一年四季不被媒体关注、不在媒体上露面,能得到消费者的青睐。其实,媒体在引导行业竞争的同时,也是 “利益收获者”,尤其在资讯高度发达的年代,媒体也不想成为 “少数人的喉舌”。
会出现 “超级酒类运营商”。金六福、福建吉马、北京朝批、上海海烟、陕西天驹等一批酒类超级运营商,未来会进一步做大做强,“酒类运营商联合” 也会成趋势。随着对网络的掌控和对优质品牌经营权的进一步强化,超级酒类运营商会成为外来品牌在当地难以逾越的 “门槛”。以陕西天驹为例,外来白酒品牌若想在西安有所作为,不与天驹合作,付出的代价和成本会高得离谱。这也提醒众多经销商,“如何成为当地的老大” 是值得重点思考的问题。未来十年,全国各地类似的 “超级酒类运营商” 会越来越多。同时,超级酒类运营商的出现,会打破 “生产企业” 与 “经营性企业” 的融合 —— 酒类运营企业在贴牌、代理逐渐正规后,为了攫取更多利润,会向上收购酒厂、向下开设酒店和名烟名酒连锁店,甚至出现 “专业品牌运营商” 或 “品牌输出商”:手里握着多个自己打造或收购的酒类著名品牌,想代理就得找它,而它自身不负责具体销售,只专注品牌打造和升值,就像帝亚吉欧那样,在全球拥有上百个著名品牌。
“买断品牌” 会继续存在,且向地方名酒集中。买断品牌成就了五粮液的霸业,也快速提升了泸州老窖的市场份额。但自从五粮液提出 “瘦身计划”、着力实施 “1+9+8” 计划后,买断品牌似乎走到了 “生命尽头”,不再 “吃香”。其实,买断品牌本身没过错,是行业先把它 “神化”,后来又把它 “打倒”。买断品牌的衰落,是因为经销商买断品牌后,没足够资金运作全国市场,大多抱着 “招商圈钱” 的心态搞品牌买断,伤了众多中小经销商的心。未来,品牌买断不仅会继续存在,还会成为地方名酒的主流 —— 因为买断品牌能跟随厂家主导产品做市场,还能满足部分经销商 “多赚钱” 的心态,且地方名酒本地市场本就强势,买断的品牌在本土销售风险小,甚至没风险,山西汾酒近几年的大步发展,就得益于大量买断品牌的出售。对地方名酒来说,自己只需花足够精力运营好主导产品,那些众多的买断品牌就无需再耗费精力。不过,地方名酒厂家要把握好 “开发度”,尤其要把握好买断品牌的定位,不能让买断商胡乱搞,损害消费者利益和品牌形象,要事先约定好双方的责、权、利,明晰开发品牌的市场定位。
行业人才流动会加快,且有更多 “跨行业人才” 涌入。“人才互流” 在其他行业早已不新鲜,但在白酒行业也就是近一两年的事。随着一些名酒企业开发外地市场,且 “市场开发打攻坚战” 逐渐成主流,那些深谙白酒市场 “操盘手法” 且有团队经验的职业经理人,在白酒行业越来越 “吃香”。咨询公司、猎头公司的兴起,为这种 “交流” 提供了极好的平台,白酒行业这两年的快速反弹和发展,正得益于这种 “职业化人才步伐” 的加快。另一个明显趋势是,外来行业的职业经理人正快速流向白酒行业,近两年啤酒、饮料、家电甚至医药行业的营销人才,都在加速向白酒行业流动,给这一古老行业注入了许多 “新气象”。外行业人才的涌入,不仅带来了新鲜气息,也提高了行业的发展和营销水平,以前的 “粗放式营销手段” 逐渐被摒弃,也是因为这个原因。
外来资本会加速进军白酒行业。随着水井坊被外资入股,中国白酒行业最后一块 “处女地” 被打破,这是好事 —— 行业外资本进入白酒行业后,诞生了金六福、浏阳河、小糊涂仙等新兴白酒品牌,还催生了新一代 “中国酒类富豪”。外资进一步进入,会给行业带来 “福音”,催生更多白酒强势品牌。没有竞争就没有发展,更没有消费者的选择,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应该欢迎外来资本介入,要做的是把华夏五千年文明的 “结晶” 送到世界各地供世人共享,而非躲在 “没喧嚣的地方”,被动等他人改造和 “汉化”,只有这样,才算真正用好 “外来资本” 这张王牌。
此外,白酒行业未来还会出现 “细分” 趋势,包括消费者细分和渠道细分两大块;促销方式的变革、卖酒模式的革新也会发生,限于篇幅,这里不再一一叙述。在科技高速发展、社会高速前进的时代,预测十年后的事很难,毕竟预测没法 100% 准确,但有些事不会随社会变迁而改变,就像营销的本质 —— 真正的营销,就是去满足消费者的潜在需求,并设法 “引爆” 它。看似简单的事,真正实施起来却难倒了无数人,而 “预判趋势”,就是为了帮我们减少通往消费者的障碍,少走弯路。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