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19
2025-09-19
这个九月,新茶饮圈彻底被 “脑洞食材” 承包了 —— 喜茶联合《一饭封神》明星大厨黎子安推出的 “米其牛肝菌喜拉朵”,刚上架就被抢空,深圳、广州两家 LAB 店前挤满蹲守的消费者,有人连刷两天小程序才抢到一杯;与此同时,茶百道 “醉步上道” 回归首日狂卖 12 万杯,阿嬷手作北京限定 “好喝豆汁儿” 引消费者排队 3 小时,四叶咖的牛肝菌咖啡更是占据门店 25% 的销量…… 曾经靠果茶、奶盖走天下的新茶饮,如今彻底玩转 “做菜思路”,把牛肝菌、松茸酱油、老北京豆汁儿搬进奶茶杯,掀起一场 “味觉跨界” 风暴。
喜茶这款爆火的 “米其牛肝菌喜拉朵”,完全打破了大众对冰淇淋的认知。它以糯香的碎银子普洱茶为基底,加入大厨常用的牛肝菌提鲜,再淋上松茸酱油增加咸香层次,最后撒上西班牙甜椒粉点睛 —— 奶香、菌香、茶香在口中依次迸发,既有米其林菜品的细腻感,又保留了茶饮的清爽。更特别的是,这款产品还推出了含酒精的微醺版本,单杯售价 29 元,仅在两家限定门店售卖一个月,稀缺性和创意感直接拉满。消费者反馈极具反差感:“第一口觉得奇怪,越吃越上头”“本以为是黑暗料理,结果连杯底都刮干净了”,社交平台上 “喜茶牛肝菌” 的话题阅读量短短三天破亿,不少人呼吁 “全国门店上线”。
这场创意爆发绝非偶然,而是新茶饮行业从 “单一爆款” 转向 “持续创新” 的必然结果。从前,一杯珍珠奶茶能火好几年,如今品牌必须靠 “差异化食材” 才能抓住消费者眼球。阿嬷手作进军北京时,没有选择常规的水果茶,而是盯上老北京豆汁儿,推出 “好喝豆汁儿” 奶茶,用豆腐、油莎豆乳与碧螺春茶融合出 “三重豆香”,既贴合地域特色,又制造出 “奶茶配豆汁儿” 的话题度;云南本土品牌四叶咖则把当地盛产的牛肝菌搬进咖啡,推出牛肝菌芝士美式,入口能尝到菌子的鲜香与咖啡的醇厚,成为本地人打卡的 “地域名片”;就连喜茶也曾在成都推出 “川椒滇红”,用辣椒丝搭配椒麻牛乳,打破味觉舒适区,引发一波 “辣奶茶” 挑战。这些产品的共同点在于:跳出茶饮原料的传统框架,从菜系、地域小吃里找灵感,把 “做菜的逻辑” 嫁接到饮品上。
除了食材跨界,饮品 “顶部创意” 也成了出圈关键。过去,奶盖、奶油顶是标配,如今品牌把顶部变成了 “风味画布”:喜茶茶坊的 “草莓云朵茉王”,在草莓芝士云上放了一朵猫咪造型的奶油,萌感十足;上海泰柯茶园的 “咸法酪泰奶”,顶部除了咸芝士奶盖,还加了一块猫咪奶霜,网友直呼 “舍不得喝”;小众品牌 OLLYOWL 更夸张,直接在桃子奶昔顶部放了一整颗剥皮水蜜桃,视觉冲击力拉满。这些顶部设计不只是好看,更能直观传递 “真材实料”—— 整颗水果、造型奶霜,让消费者一眼看到产品价值,自然愿意拍照分享,形成自发传播。
基础食材的 “新用法” 也成了创新突破口。当水果、芝士被玩遍后,品牌开始把目光投向大米、五谷等日常食材。茶米有言主打 “创意米饮”,用五常大米做基底,推出米香奶茶,单店月营收达 50 万,复购率 40%,在上海开出 20 多家店;奈雪的茶回归 “米布布” 系列,用糯米与牛奶融合,口感绵密,成了家长带娃的首选;沪上阿姨启动 “五色慢养” 计划,围绕玉米、小米、南瓜等谷物做文章,主打健康概念。就连酒元素也被深度开发,茶百道 “醉步上道” 用泸州老窖白酒做奶茶,五年后回归依旧爆火,证明 “熟悉的食材玩出新花样” 比盲目猎奇更有效。
从行业视角看,这场创意浪潮背后,是新茶饮从 “流量追逐” 到 “产品主义” 的回归。过去,品牌靠营销联名、高速拓店吸引关注,如今却更愿意在产品本身下功夫 —— 更好喝、更好看、更有记忆点。正如行业资深研发所说:“创意饮品不再是可选项,而是必答题。” 消费者越来越理性,单纯的噱头无法长久,只有真正打破边界、融合风味的产品,才能在竞争中立足。喜茶的牛肝菌冰淇淋、阿嬷手作的豆汁儿奶茶,本质上都是 “用诚意做产品” 的体现:不敷衍、不跟风,从消费者的尝鲜需求和地域文化里找灵感,最终让产品自己成为流量。
未来,新茶饮的创新或许会更 “大胆”—— 从八大菜系里找调味,从地方小吃里找原料,甚至从国外美食里汲取灵感。但无论如何,核心始终是 “以消费者为中心”,把 “做菜的用心” 放进每一杯饮品里。毕竟,消费者愿意为 29 元的牛肝菌冰淇淋买单,不是因为猎奇,而是因为它真的好喝、真的特别,真的让人心甘情愿为 “创意” 付费。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