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用户-6799
4
2025-09-17
当物美用 8 天时间在京津冀浙闪电铺开 20 家 “胖改店”,提前一个季度撞线全年最高目标,这场商超版 “速度与激情” 彻底点燃了中型超市赛道的战火。截至 9 月底,物美将以 30 家胖改店的规模,完成对北京全域的覆盖,并强势杀入天津、河北廊坊与浙江金华。而对手永辉一边狂砸 55.97 亿元推进 298 家门店改造,一边却将募资规模从 39.92 亿元砍至 31.14 亿元,调改门店数缩水至 216 家 —— 这场 “学胖东来” 的攻防战,正在南北市场上演截然不同的剧情。
闪电扩张术:从 3 倍增长到全域覆盖
物美用 “深圳速度” 改写了商超调改的节奏。第三批 20 家胖改店中,北京 9 家门店实现丰台、顺义等 5 个新城区全覆盖,天津 5 店与河北廊坊首店则形成京津冀联动布局,华东地区更是将杭州核心城区与金华首店纳入版图。这种激进扩张的底气,来自首店学清路店的惊人表现 —— 调改后销售额飙升至原来的 3 倍,单日最高客流突破 2.3 万,顾客满意度飙至 95% 以上。
“80% 商品结构复刻胖东来” 的策略在华北市场收效显著。天津已开业的胖改店靠麻辣牛肉条、椒麻土鸡等即食爆品持续霸榜区域热销榜,烘焙区 4 名技工日均制作数千个肉蛋堡仍供不应求。为复制成功,物美甚至派 20 多名烘焙技工专程赴河南取经,将北方消费者钟爱的重口味熟食工艺原样移植。更狠的是人力投入:单店员工从 50 人暴增至 150 人,基层薪资上调 33%-50% 至 6000 元起,还引入利润分红机制,用 “高成本换高体验” 的模式筑牢华北基本盘。
双雄竞速战:永辉的规模困局与物美的区域深耕
永辉与物美正在上演 “龟兔赛跑”。永辉虽然以 162 家调改店的数量遥遥领先,但上海 11 家调改店才刚实现整体盈利,北京市场全年 20 家的目标进度尚未过半。其 55.97 亿元的调改计划看似凶猛,实则募资缩水 22%,门店改造数量砍掉 28%,暴露出资金链承压的隐忧。更关键的是,永辉上半年关闭 227 家亏损门店导致营收下滑 20.73%,调改门店的增长未能填补窟窿,净利润亏损扩大至 2.41 亿元。
物美则走了条 “精准打击” 的路子。北京市场采用 “城区加密 + 郊区渗透” 策略,朝阳、海淀等核心区门店强化烘焙熟食占比至 30%,顺义、延庆等远郊区则增加生鲜直采品类。天津门店凭借 “京津冀供应链共享”,将生鲜损耗率压至 3% 以下,熟食类商品复购率比标准店高 40%。最具野心的是浙江布局:杭州 5 家门店不仅复刻北京的便民服务区(含自助茶饮、宠物寄存),更针对本地口味开发龙井茶酥等烘焙新品,试图破解 “即食在浙遇冷” 的魔咒。
南北分化录:华北热卖与浙江攻坚
这场战役在南北市场呈现惊人反差。华北消费者用脚投票:物美天津店的熟食区日均销售额突破 8 万元,永辉北京瀛海环宇坊店靠社区客流撑起 318% 的客流增长。北方人对即食熟食的狂热,让 “热柜里的麻辣鲜香” 成为吸客利器,这与胖东来老家河南的消费习惯高度契合。
浙江市场却仍是块难啃的骨头。尽管物美杭州拱墅万达店将生鲜占比提升 20%,并保证 “每日清空”,但盒马 NB 在嘉兴小镇就能把牛肉价格砍到本地超市的一半,杭州核心区更是密布阿里系零售网点。更棘手的是消费认知差异:当北方食客追捧麻辣熟食时,浙江消费者更青睐原味生鲜,导致物美引以为傲的即食商品在华东销量仅为华北的 1/3。为此物美祭出 “一城一策”:金华首店大幅降低熟食占比,转而增加进口商品至 15%,并引入本地农场直供的杨梅、枇杷等短保水果,试图用 “鲜” 而非 “辣” 打开缺口。
随着小象超市即将杀入线下,盒马加速加密网点,中型超市赛道的厮杀才刚刚开始。物美用 30 家店证明了 “慢就是快”—— 聚焦区域密度而非全国铺开;永辉则在规模扩张中艰难平衡盈亏。当胖东来模式从许昌走向全国,真正的考验不在于复制多少商品,而在于能否像物美华北那样精准拿捏消费习惯,又能如浙江探索般灵活调整策略。这场千亿赛道的角逐,最终拼的或许不是开店速度,而是对每个区域消费者味蕾的敬畏程度。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