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消存亡战:没有规模,连谈判桌都上不去

观点

新用户-1000

19

2025-07-11

凌晨四点,老陈仓库的卷帘门嘎吱作响。​


三轮车碾过积水坑,溅起的水花打湿了账本上最后一页——那上面记着七年经销商生涯的缩影:代理过12个牌子,仓库从300平缩到80平,去年净利还不如外卖骑手。他蹲在潮湿的水泥地上抽烟,远处24小时便利店的白光刺得眼睛生疼。“再过两年,这种夫妻店怕是要绝种喽。”烟头明灭间,他想起县城新开的万平超市,冷藏柜里摆满自己够不着的名牌货。


小舢板的倾覆前夜


五年前老陈不信邪。听说镇上新开了家连锁超市,他拎着样品袋就去谈进场。“我们这有十八年历史的老牌子...”话没说完就被采购打断:“日均动销不到50箱的牌子,连条码费都赚不回吧?”


他后来才懂这话的残酷——那家超市光卖康师傅红烧牛肉面,一天就能清空半个货架。而老陈代理的杂牌方便面,在乡镇小店三天才卖出一箱。


“以前觉得七八百万销售额挺风光,”他翻着泛黄的出货单苦笑,“现在连超市采购的门槛都摸不着。”这恰似方便面行业的生死场:二十年前全国1600多家厂商混战,如今活下来的不到150家。​​行业前四名卷走80%的江山,剩下140家抢食的残渣,还不够填平超市的条码费。​


渠道绞肉机开始轰鸣


啤酒江湖的故事更血腥。两千多家小酒厂曾遍布城乡,现在百不足五。老陈的表弟在啤酒厂干过装卸工,他说最惨那年:“厂里机器三个月没响,老板把输酒管割了卖废铁。”


这幕正在批发市场重演。当“万村千乡”工程把连锁超市插进乡镇,当社区团购的冷链车开进村口,​​靠三辆三轮车送货的时代正在被绞碎。​​县城批发市场的刘老板上月转了行:“大超市进场费就要我全年利润,还玩什么?”

规模是唯一的船票


​老陈的转机出现在遇见老周那天。​

这个代理六个一线品牌的经销商,仓库里铲车穿梭如织。老周捏着老陈的账本摇头:“你错把活着当本事。”他带老陈去看超市谈判现场——采购主任亲自倒茶,只因老周手握五个快消王牌,一家断货就能让超市生鲜区瘫痪。


“知道为什么小经销商死得快吗?”老周指着窗外货场,“当你能送的可乐只够铺满三个村,超市连讨价还价的机会都不会给。”


快消修罗场的生存法则


老周给老陈指了三条血路:


​第一刀:砍掉拖后腿的“情怀牌”​


“去年我砍了跟二十年的本地酱油。”老周说得干脆,“超市要的是三天清仓的爆品,不是县城老头才认的老字号。”他电脑里存着淘汰清单:月销不过万的产品,多留一天都是犯罪。


​第二刀:用拳头产品换入场券​


拿下某功能饮料的省代权时,老周押上全部身家。三个月后靠着这款网红饮料,他硬生生撬开七家连锁超市的大门。“现在他们求着我上椰汁,当初嫌我规模小的采购,见面都递中华。”


​第三刀:把分销商变血管末梢​


老周在三十个乡镇埋了“雷管”——每个镇设独家代理,签生死状:年销三百万享专属折扣,完不成就换人。上个月西河镇代理老吴懈怠,他直接断货三天。第四天老吴带着全镇小店老板来赔罪,仓库门口卡车排成长龙。


末路还是重生?


黄昏笼罩货场时,老陈摸着新到的冷链车出神。远处二十四小时便利店的灯牌亮起,冰柜里某乳酸菌饮料的LOGO刺得他眼眶发热——那是老周刚帮他拿下的第一个一线品牌。

“知道小经销商最蠢的死法是什么吗?”老周的声音在背后响起,“不是被巨头碾死,是到死都以为靠勤快就能翻身。”货场卷帘门缓缓升起,照亮老陈账本上新写的一行字:​​当超市货架开始吃人,你要么长成巨人,要么沦为饲料。

赞赏一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hezuo@huxiu.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tougao@huxiu.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系统'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发现行业好内容
{{ comments.length > 0 ? comments.length : 0 }}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