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巴克中国出售 10 月底敲定,博裕 / 红杉等 4 强厮杀,7828 家门店背后谁掌权? 观点

新用户-6799

4

2025-09-12

咖啡行业迎来年度最重磅并购悬念 ——9 月 11 日,据媒体报道,星巴克中国股权出售进入最后谈判阶段,博裕资本、凯雷集团、EQT 与红杉中国已被列为最终候选方,结果将在 10 月底前正式敲定。这一消息不仅牵动着资本圈神经,更关乎中国咖啡市场格局的未来走向 —— 要知道,截至 6 月末最新财季,星巴克在华已开出 7828 家门店,最新财季营收达 7.9 亿美元(约合人民币 56.25 亿元),连续三个季度同比增长,这样一个 “巨无霸” 的股权归属,将直接影响其未来开 2 万家甚至 3 万家店的扩张计划,也让原本就激烈的咖啡赛道竞争更添变数。​

股权出售的核心争议,始终围绕 “出售比例” 展开 —— 这直接决定星巴克中国未来由谁主导运营。7 月初就有消息称,多数投资者瞄准控股权,而星巴克可能仅保留 30% 股权,剩余部分由多家买家分摊(每家持股不超 30%),这一比例暗示星巴克仍想掌握运营主导权。星巴克 CEO 倪睿安也多次强调 “保留相当比例的股权”,7 月末在财报电话会上更是明确表示 “正在评估超 20 个有意愿的机构,任何交易必须符合星巴克利益”。这种对股权比例的谨慎,背后是外企对中国市场控制权的深层考量 —— 参考麦当劳中国的案例,中信资本入主后给予管理团队充分本土化自主权,让麦当劳中国 2024 年新增 917 家门店(总数达 6820 家),贡献全球国际特许市场 70% 的新店,这种 “全球视野 + 本土灵活” 的模式,或许是星巴克想要借鉴的,但又不愿完全放手控制权的矛盾所在。毕竟,星巴克在中国咖啡市场深耕多年,“第三空间” 的品牌心智深入人心,若失去主导权,恐难延续原有品牌调性,这也是其在谈判中反复强调 “保留相当比例股权” 的关键原因。​


值得关注的是,在股权谈判的同时,星巴克中国已悄然加快 “本土化放权” 步伐,试图以更灵活的姿态应对市场竞争。9 月 9 日,星巴克中国宣布与小红书达成深度合作,精选 1800 余家门店打造 “兴趣社区空间”,这在以往几乎不可能 —— 曾经星巴克在华联名营销需向总部层层报备,流程繁琐,如今却能快速联动本土平台打造特色场景;6 月 10 日,更是罕见对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三大王牌品类调价,大杯产品平均降幅约 5 元,最低价降至 23 元,调价后效果立竿见影:二季度冰摇茶业绩翻番,茶拿铁持续增长,星冰乐还冲上小红书非咖品类搜索第一。此外,星巴克中国还与东方航空打通会员体系,这种涉及央企的复杂合作能顺利推进,足见其本土团队已拥有更高决策自主权。这些变化并非偶然,而是星巴克在股权变动前的 “预热”—— 通过放权让本土团队快速试错、调整策略,既能在谈判中展现中国业务的增长潜力,也为后续与新股东合作打下基础,毕竟无论最终股权如何分配,“更懂中国市场” 的运营团队都是保证业务增长的核心。​


但星巴克的 “放权” 与 “股权出售”,本质上是被激烈的市场竞争 “倒逼” 的结果。当下中国咖啡市场早已不是星巴克一家独大的时代:二季度瑞幸营收同比增长 47.1% 至 123.6 亿元,净利润增长 43.6% 至 12.5 亿元,门店总数达 26206 家(含 16968 家自营店、9238 家加盟店),不仅营收远超星巴克中国,门店规模更是后者的 3 倍多,且直营门店同店销售仍增长 13.4%;库迪咖啡截至 8 月门店超 15000 家,已实现盈利;幸运咖二季度新签门店同比增 164%,7 月加盟咨询量环比涨 300%,单店最高日外卖单量达 3095 单。相比之下,星巴克中国二季度同店销售额仅增长 2%,客单价还下滑 4%,虽营收连续增长,但增速远不及本土品牌。在瑞幸、库迪等品牌靠低价、高性价比、快速拓店抢占市场的情况下,星巴克若仍沿用以往 “高客单价、慢扩张” 的模式,恐进一步丧失市场份额。因此,寻找 “更懂中国市场的合作伙伴”,本质上是希望借助资本力量加快扩张 —— 倪睿安曾明确表示 “找合作伙伴是为了抓住开 2 万甚至 3 万家店的机会”,毕竟单靠星巴克自身,很难在短时间内对抗本土品牌的扩张速度,而引入熟悉中国消费市场的资本,既能解决资金问题,也能借助其资源优化供应链、拓展下沉市场,这才是星巴克中国推进股权出售的核心诉求。​


从时间线来看,10 月底的谈判结果将成为星巴克中国发展的 “分水岭”。若最终博裕、红杉等本土资本入局,且星巴克保留核心运营权,大概率会加速下沉市场布局 —— 借鉴麦当劳中国 “本土化团队 + 资本加持” 的模式,通过加盟、社区店等轻资产模式快速拓店,同时延续 “第三空间” 优势,与瑞幸等品牌形成差异化竞争;若外资机构(如凯雷、EQT)主导,可能更倾向于维持现有高端定位,通过优化供应链降低成本,而非激进扩张。但无论最终结果如何,星巴克中国的 “变” 已是必然:一方面,本土品牌的低价策略倒逼其持续调整价格、优化产品;另一方面,消费者对 “便捷化、高性价比” 咖啡的需求,也迫使星巴克在 “第三空间” 之外,探索外卖、快取店等更灵活的场景。毕竟,中国咖啡市场的竞争已进入 “精细化运营” 阶段,仅靠品牌光环难以立足,而股权出售带来的资本与资源,或将成为星巴克中国突破增长瓶颈的关键。​

对于整个中国咖啡行业而言,星巴克中国股权变动的影响远不止一家企业的命运。若星巴克能通过引入新股东实现 “高端定位 + 本土效率” 的平衡,可能会重新激活高端咖啡市场;若因股权纠纷导致运营动荡,则会给瑞幸、库迪等品牌更多抢占市场份额的机会。但无论如何,这场 10 月底敲定的股权交易,都将成为中国咖啡市场从 “增量竞争” 转向 “存量博弈” 的标志性事件,而星巴克能否在这场变革中守住 “咖啡巨头” 的地位,答案或许就在未来一个多月的谈判桌上。​

赞赏一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系统'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推荐课堂
发现行业好内容
{{ comments.length > 0 ? comments.length : 0 }}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