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开首家社区店,200㎡门店+200㎡外摆,早6点到凌晨3点承包全天饭! 观点

新用户-6799

3

2025-09-11

火锅巨头海底捞近期甩出“新玩法”——首家社区店正式开业,这是其首次以多品类、长时段、轻量化的方式试水社区火锅模式,彻底打破了大众对“海底捞=火锅正餐”的固有认知。这家社区店不仅有200㎡的室内门店,还配套200㎡的外摆区,特别设置泡泡屋与早餐车,产品覆盖火锅、早餐、熟食、夜宵撸串四大品类,营业时间从早上6点一直持续到凌晨3点,真正实现“承包社区居民全天用餐场景”。从正餐火锅到全时段便民餐饮,海底捞的这次尝试,既是对自身商业模式的突破,也为社区餐饮赛道注入了全新活力。

海底捞选择布局社区店,背后是对消费场景变化的精准捕捉。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社区已成为居民生活的核心场景,“就近消费”“便捷便民” 成为新的需求趋势 —— 以往居民想吃火锅要专门去商场门店,想吃早餐、夜宵又得找街边小店,需求分散且体验不一。而海底捞社区店的出现,正好填补了这一空白:早上 6 点,早餐车能提供包子、豆浆、粥品等家常早餐,满足上班族和老人的晨间需求;中午和晚上,室内门店与外摆区的泡泡屋可提供火锅服务,无论是家庭聚餐还是邻里小聚,都能享受海底捞的品质与服务;下午时段,门店推出的熟食(如卤味、凉拌菜)适合居民日常采购;到了深夜,夜宵撸串又能满足年轻人的夜生活需求。这种 “全时段、多品类” 的模式,把海底捞从 “偶尔消费的正餐选择” 变成 “日常离不开的社区便民食堂”,极大提升了品牌与消费者的粘性。

从门店设计来看,200㎡门店 + 200㎡外摆区的 “轻量化” 配置,也体现了海底捞对社区场景的适配。传统海底捞商场店普遍面积大(多在 500㎡以上)、装修成本高、服务流程复杂,更适合商务宴请、朋友聚会等正式场景;而社区店 200㎡的室内面积,减少了不必要的服务区域,聚焦核心用餐功能,装修风格也更贴近社区氛围,显得更温馨亲民。200㎡的外摆区则进一步拓展了使用场景 —— 泡泡屋适合家庭或小型聚会,既能享受户外空气,又能保证私密性;外摆区还可用于早餐售卖、夜宵撸串,在增加座位容量的同时,也让门店更具 “烟火气”,契合社区居民对 “轻松休闲用餐” 的需求。相比传统门店,社区店的投入成本更低、运营更灵活,能快速适配不同社区的消费规模,为后续规模化复制打下基础。

全时段营业(早 6 点至凌晨 3 点)是海底捞社区店的另一大亮点,也是其区别于传统门店的核心差异。传统海底捞门店多从上午 10 点或 11 点开始营业,主打午、晚两餐,夜间时段基本空白;而社区店将营业时间延长至 19 个小时,覆盖 “早餐 - 午餐 - 下午茶 - 晚餐 - 夜宵” 全场景,大幅提升了门店的坪效与盈利能力。早上 6 点的早餐时段,瞄准的是社区内的上班族、学生和老年群体,用高性价比的家常早餐打开市场;上午 10 点后的火锅时段,服务家庭日常用餐;下午的熟食外带,满足居民买菜、备餐的需求;深夜的夜宵撸串,则针对年轻人和夜班工作者,填补了社区深夜餐饮的空白。这种 “分时段精准匹配需求” 的运营方式,让门店在不同时段都有稳定的客流,避免了传统火锅店 “高峰拥挤、闲时冷清” 的问题,也让海底捞的品牌服务渗透到居民生活的每一个环节。

产品品类的拓展,更是海底捞社区店 “破圈” 的关键。以往海底捞只聚焦火锅品类,而社区店新增了早餐、熟食、夜宵撸串,形成 “火锅为主、多品类补充” 的产品矩阵。早餐品类以 “便民、平价” 为核心,推出包子、馒头、豆浆、小米粥等经典单品,价格与街边早餐店持平,却能提供更卫生的品质与更舒适的用餐环境;熟食品类包含卤鸡爪、凉拌木耳、夫妻肺片等,采用小份包装,方便居民按需购买,可直接当配菜或零食;夜宵撸串则延续了海底捞的品质,推出牛肉串、鸡肉串、蔬菜串等,搭配特色蘸料,满足年轻人的夜宵偏好。这些新增品类并非随意搭配,而是基于社区居民的日常需求设计,既保留了海底捞的服务与品质优势,又贴近社区生活的 “烟火气”,让不同年龄、不同需求的居民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产品。

海底捞试水社区店,也是应对行业竞争与自身增长需求的战略调整。近年来,火锅赛道竞争日益激烈,不仅有巴奴、呷哺呷哺等同行的挑战,还有各类细分火锅品牌(如川渝火锅、潮汕牛肉火锅)的分流,传统商场店的增长空间逐渐见顶。而社区餐饮赛道仍处于蓝海阶段,据相关数据显示,国内社区餐饮市场规模已突破万亿,且年增速保持在 15% 以上,需求稳定且复购率高。海底捞布局社区店,相当于开辟了 “第二增长曲线”—— 通过下沉社区市场,获取稳定的客流与复购,弥补商场店增长的不足。同时,社区店的轻量化模式也能降低运营成本,比如 200㎡的门店所需员工数量比传统大店少 30%,租金成本更低,有助于提升单店盈利能力,为品牌整体利润增长提供新支撑。

从消费者反馈来看,海底捞社区店的创新已初见成效。不少社区居民表示,“以前吃海底捞要跑老远,现在在家门口就能吃,早上还能买早餐,太方便了”;外摆区的泡泡屋更是成为 “网红打卡点”,家庭带娃聚餐时,孩子能在泡泡屋里玩耍,家长也能安心用餐;夜宵撸串则吸引了周边的年轻人,“不用去大排档,在海底捞就能吃串,环境好还卫生”。这些正面反馈印证了海底捞社区店模式的可行性 —— 它不再是简单的 “火锅 + 早餐” 拼接,而是真正融入社区生活的便民服务,这种 “以消费者需求为核心” 的创新,比单纯的营销活动更能打动人心。

综合来看,海底捞首家社区店的开业,是其从 “正餐火锅巨头” 向 “社区便民餐饮服务商” 的重要转型。200㎡门店 + 200㎡外摆的轻量化配置、早 6 点到凌晨 3 点的全时段营业、火锅 + 早餐 + 熟食 + 撸串的多品类覆盖,每一个设计都精准击中社区居民的需求痛点。未来,若海底捞能将这一模式成功复制,不仅能进一步巩固自身的市场地位,还可能重新定义社区餐饮的标准,带动更多餐饮品牌入局社区赛道。而对于消费者而言,这样的创新意味着 “家门口的品质餐饮” 将成为常态,生活便利性与用餐体验都将得到显著提升。


赞赏一下
本内容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未经允许不得转载,授权事宜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chaokuaixiao@163.com
留言评论
提交评论
最新评论
{{ comment.nickname || '系统' }}
{{ comment.content }}

{{ formatDate(comment.created_at) }}

赞({{ comment.praise }})

踩({{ comment.tread }})

推荐课堂
发现行业好内容
{{ comments.length > 0 ? comments.length : 0 }}
赞赏一下
你的鼓励将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5
¥10
¥20
¥50
其他金额 ¥
赞赏一下
反馈
问题:
描述:
电话:
图片:
上传图片
删除
确定